基于有效:语文课堂教学走向

更新时间:2024-10-24 点赞:4122 浏览:1295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把“有效”作为一种坚实的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由原来的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变得有效、高效、增效,是否可以以这样三个方面去思索和努力呢?

一、教学内容:以执行走向精选

“教什么”更多的关乎于语文教学的“价值引领”,决定着语文教学的灵魂、高度和品位。在过去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太过重视探讨“怎么教”,而忽视了“教什么”。假如我们教学的内容本身就有不足,就像吃了垃圾食品一样,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的正效性,还将蔓延到降低教学的品质和信誉。语文的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所以教学内容的精选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教教材,一学期按部就班地讲20多篇课文,练8篇左右习作,然而这种教材以量和质的方面来考量真的就够足、够好了吗?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应有所调整、增删了吗?新课程实施以来,大家对于语文“教什么”的不足有了更全面、更正确的熟悉,为学生“量身”的各种校本语文课程、教材也一时间犹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城郊村野。这些自主研发的课程教材的丰富和完善,充分体现了广大语文教师的一种“精选”意识;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熟悉到:教材不即是教学内容,它仅仅是教学的一个依托和凭借,更为关键的在于教师拿到教材后“教什么”?其教学内容的“含金量”怎么样?同样的教材如何精选教学的内容,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达成度。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增强对教材内容的批判性理解,而不能一味地把教材内容视作不容置疑的“圣经”;同时要对教材内容有所筛滤,遴选最有价值、最具生长力、最契合学生“最近进展区”的为教学内容,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二、教学方式:以普遍走向适切

这里的方式包括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怎么教”和“怎么学”。“怎么教”更多地关涉学生课堂的介入程度、知识的建构水平、学习的自主程度。就像吃东西要细嚼慢咽一样,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陶行知说“接知如接枝”,夸大教学要建基于鲜活的生活经验,语文教学更应该作出努力来切入、激活、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经验,由于语文即“生活的语文”。“基于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理应积极寻求、转变直接经验作用,以期在学生的新知与旧知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同样,“怎么学”也应高度关注。课堂的学习方式是不是真的适合每一位学生,是不是真的有利于学生的健康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和持续进展呢?新课程夸大“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初衷是很好的,不足是这些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水平尚待提高。比如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合作动机不端正,个人责任不明确,导致合作学习看上去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则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这样的学习方式又如何去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我们要以一种务实求本的态度,专心设计针对学习内容、符合学习实情的学习方式,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建构学习的内容,掌握学习的策略,提升学习的品质。一言蔽之,教学方式的选择应该力求有价值、有效果、有效率、有魅力,使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后继学习产生激励、引领和加速的作用。

三、教学状态:以涣散走向凝练

教学状态实际上就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投入、身心融入的情况教学论文和态势,它实在就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消化系统”。试想在四十分钟的一堂语文课上,假如一进教室,课堂就乱糟糟的,学生有的在吃零食,有的在追逐奔跑,有的在大声吵闹,好不轻易才安静下来。在这样一种状态中,师生开始共同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假如这样一种涣散的状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时有表征的话,那教学的“有效性”就更不敢恭维了。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谓“愤”,就是学生苦苦思索而未果时的状态,而“悱”则是想表达而又力不以心、言不及义时的状态,教师当努力营造并积极捕捉这样的教学状态。在教学状态的营造上,我们似乎总觉得是由学生决定的,在教学状态不佳时,我们似乎更加习惯于迁就学生,总是怪学生“不配合”、“配合得不默契”等。实在,教学本是一种服务,是教师为了学生而进行的一种真诚、细致的服务,假如课堂教学堕落为学生恣意配合教师的“揣摩”、“顺以”、“排演”,我真不知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何以保证。一次扎实而出色的语文教学,往往在更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自身的情绪、思想、聪明而达成的,教师要努力以自身出发,上出语文课堂应有的“精、气、神”。语文本是情感与聪明的宠儿,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有所作为,以己之情熏染学生之情,以己之智开启学生之智,以而创造情智共生的语文课堂教学新境界。
肖川教授说:“有效教学,对教师来说,意味着精神享受,意味着尊严的获得与提升,意味着生命价值的实现。而对学生来说,意味着智力的愉悦、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和道德的升华。”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追问与探讨,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深入,在思索中丰盈。让我们秉持信念,坚持行动,相信“有效语文”的理想境界定会如期而至。
责任编辑:孙海燕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