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归纳能力培养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07 点赞:6126 浏览:2104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阐述了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的重要作用,以为语文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总结与归纳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付诸于日常的教学实践。以多年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论述了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的原则和主要途径,提出了引导学生提高总结与归纳能力的主要策略。最后通过对教学实例的深入浅析,验证了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语文;总结;归纳

一、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的重要量

中学各门作业的教学,都必须在向学生传授本学科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其总结与归纳能力,而中学语文教学更是责无旁贷。培养学生的总结与归纳能力是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首先,这是由语文教学的重要潜在功能所决定的。谈到语文的教学功能,表面看来好象就是通过教“语”教“文”而让学生会“语”会“文”。实在,语文教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潜在功能,那就是,通过妙语奇文而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学会做人。语文课在发挥“教做人”的功能时枯燥的说教成份极少,甚至没有,它采用的几乎完全是摆事实、讲道理的循序善诱策略。所摆事实都是古往今来一个个鲜活的人和一件件鲜活的事;所讲道理则往往是隐含于一篇篇文章之中的寓意深刻、回味无穷的人生原理、规律和真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易于接受,且难以忘怀。这样,学生在学“语”学“文”的同时,应该也可以总结和归纳出丰富的人生哲理。
其次,这也是由语文独树一帜的教学特点所决定的。在某种作用上而言,我们可以绝不夸张地说,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实在都是在做同一件事,那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归纳。比如:掌握一个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即是对一个字进行总结与归纳;掌握一个词的读音、本义、引申义及其同义词和反义词,即是对一个词进行总结与归纳;把握一个句子的性质、作用,即是对一个句子进行总结和归纳;把握一个段落的大意及其在文章中的地位,即是对一个段落进行总结与归纳;把握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即是在对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进行总结与归纳;把握一个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作用,即是在对一个人进行总结和归纳;把握一个事件的时空要素及其价值,即是在对一个事件进行总结和归纳。作文教学也是一种总结和归纳,只不过是对常规总结与归纳程序的倒置而已。鉴于此,语文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总结与归纳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付诸于日常的教学实践。

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的原则和策略

据笔者几十年来的尝试和感受,语文教师只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是完全可以让学生们有所收获的。
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总结与归纳的意识,这一点至关重要,由于中小学生说到底还是一群孩子,在对客观事物的熟悉与接受上,往往理性成分不足。教学中我留意引导学生充分熟悉到,假如不会总结和归纳,在学习上哪怕学得再多,只会出现抓不住要领、分不清主次的混乱局面;在思维上,哪怕想的再多,也只会处于形不成系统、理不清头绪的无奈境地。假如善于总结与归纳,能使所学的东西由凌乱而清楚,由无序而有序,呈现主次分明、一线串珠的形式,以而轻松顺利地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思索不足时则能围绕主题,兼顾相关因素,顺目索纲,以纲带目,形成系统的主观思维成果和有效的客观应对案例。
其次,引导学生掌握总结与归纳的基本原则。笔者引导学生充分留意,第一,“苦以致熟、熟中生巧”原则。由于一次成功的总结和归纳,往往源于对被总结对象的苦苦探求。第二,“捉住中心,突出重点”原则。即在进行总结和归纳时,绝不能喧宾夺主和重点轻放,而必须紧扣中心,突出重点,同时使相关要素各得其所,使总结和归纳成果条理清楚,主次分明。
第三,“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原则。即总结与归纳的成果并不是对被总结对象的简单缩微,它还应含有诠释和推介的成份;同时必须兼顾不同层次对象的感受,力争雅俗共赏。第四,“精雕细琢、凝练简洁”原则。即总结与归纳的成果还必须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再次,引导学生掌握总结与归纳的常用策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教学实践中,向学生推介的总结与归纳策略主要有:
(1)数字化法(以中国文学史上“四大名著”等示之);
(2)俗语化法(以写文章应写成“凤头、猪身、豹尾”等示之);
(3)排比化法(以“立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的武术教义等示之);
(4)综正当教育论文(求同法)(以“同根词”、“同义词”等示之);
(5)分类法(存异法)(以“反义词”、“倒装句”等示之);
(6)反其意而用之法(以“孝子”由传统的名词变成今天带讽刺性的动宾结构句等示之);
(7)旧“曲”新唱法(以当年刻画菩萨的“一声不吭,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腿不勤,五谷不分,六亲不认,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变成今天刻画腐败分子的“一张白嘴,二样嗜好(钱、色),三餐海吃,四腿不勤,五谷不分,六亲有靠,七窍皆通(联系网复杂),八面威风,九(久)坐乱动(坐小车到处乱跑),十分害人”等示之);
(8)吟对撰联法(下文将有专述),等等。

三、教学实例浅析

要让中学生真正具备总结与归纳能力,最重要的还是要鼓励并敦促他们在实践中去多试身手。下面简单先容一下笔者常用策略之一的吟对撰联法。吟对撰联法是在阅读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策略,即引导学生对课文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与归纳,采用吟对撰联的策略,概括出对联式的总结成果来。由于对联式总结成果概括性极强,又富含感染力,非常适合中学生的特点,使他们能在学中乐,更在乐中学,效果颇佳。具体做法是“四品法”(这也可算是我“总结和归纳”出的一个“数字化”结果):
一曰“样品引导法”。即先吟出对联,在学生眼前展示,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在讲《故乡》一文时,联系相关课文吟出一联:“周树人改造故乡壮志未遂,沈雁冰歌颂桑梓理想成真”。横批“翻天覆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曰“半成品待加工法”。即事先只吟出对联(包括横批)中的局部,形成“半成品”,然后要求学生在认真熟悉相关对象的基础上将“半成品”加工完毕。如在讲《友邦惊诧论》时,我只写下“国府何等效劳竞能弹压加诽谤,友邦无需惊诧只管侵占并瓜分”这么一联,要求学生深钻课文,说出横批。结果,学生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喜人局面,有的说“一丘之貉”;有的说“狼狈为奸”;有的竞能模拟鲁迅先生的口气说“什么东西”,有力地推动教学论文了该文思想教育目的的实现。
三曰“次品待修”法。即在事先吟就的对联中故意留下瑕疵,让学生在熟悉所描述内容后予以修缮。如在讲《陋室铭》时,联系《出师表》撰了一联“刘禹锡隐居陋室品德高尚千古流芳,诸葛亮暂住茅庐聪明超群万代传唱”,横批“唯尔德馨”。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修改,经过热烈讨论,最后改成“刘禹锡居陋室品德高尚千秋颂,诸葛亮住茅庐聪明超群万代传”;横批“唯其德馨”。
四曰“产品展赛法”。即统一布置任务,要求学生针对同一内容,运用吟对撰联策略进行总结和归纳,然后在全班进行公然展示和竞赛。这种吟对撰联的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钻研课文的兴趣,既培养了学生总结与归纳的思维能力,又增强了语言概括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着力对学生进行增强总结与归纳能力的素质教育既是应该的,也是可行的。而且反过来又能有力地推进语文教学的顺利、高效进行,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受到相应重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