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渗透

更新时间:2024-01-28 点赞:5800 浏览:1817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美的想象

李白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美妙的想象中迸发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因此,德国美学家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其为美的。”别林斯基也说:“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就是想象。”而美育有助于培养人丰富的想象力,同样,启发想象就成为审美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高职高专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责任就是要在审美对象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之间巧妙地建立起桥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想象、补充,增加文本所提供的画面、形象、特点,让具体形象在学生心中“活”起来。比如:《陌上桑》中的罗敷,竟然使行者“下担捋髭须”,少年“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这里,罗敷究竟美在哪里,作者并没有写出来,只是以美的效果来加以揭示,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这种美的效果去想象人物的美,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填补文本中的空缺。

2.美的理解

高职高专语文阅读教材中,有很多文本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又闪现着美的光泽。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理解流泻在作品中的美的元素。如:杨朔《荔枝蜜》叙写自己对蜜蜂的感情变化过程后情不自禁地写到:“……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富有韵味的语言,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在“渺小”与“高尚”的对立统一间,给人以审美的享受;鲁迅文本更是具有光色凝重的哲理美,在《故乡》中他写到——“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实在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理解其间不仅闪现着鲁迅主义思想的光辉,而且也焕发着哲理的熠熠光色。“路”的“有”“无”决定于走,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者用贴切生动的比喻将唯物主义者的实践观说得如此自然、形象,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给人以美感。

三、美的创造——以美育人

创造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不仅需要有扎实丰富的知识,更需要有高度的观察能力、浅析能力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即由内而外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也即培养学生浅析人生、洞察自然现象以及表述科学美的能力,通过美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内在能动性,使他们在理性与情感的交融中体验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把对美的追求作为思维的源头,以而将求知与探讨活动作为人生的一种享受,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操,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离开这些,创造力就无以产生。在高职高专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把文本浅析与随笔练习结合起来,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审美创造,以而,把阅读教学与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进行一些模仿性练习,以达到创造美的目的。例如,透过鲁迅《祝福》,教师可引导学生摹仿文中几次祝福场景的描写,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反映过年时热闹欢乐的气氛。学生对家乡过年的习俗、场景非常熟悉,普遍能写出具体、形象的场面,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同样,透过朱自清散文《绿》,教师可引导学生写一篇体现家乡景致的文本。学生对故乡饱含思念,所抒之情十分感人,所写之景颇具地方特点,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以而可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可见,阅读学习由美的感知、美的鉴赏到美的创造,是对知识的一种反馈,是对语言文字吸收、理解、输出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读进文章中去,又以文章中走出来”。那么,在高职高专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将文章中的人、事、物还原成活生生的人、事、物,引导学生将文章中蕴含的美加以迁移,大胆去发现美创造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似乎在打开人们对世界的看法,经过长期的美的陶冶,会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不良的、丑恶的东西是不可容忍的。”高职高专语文阅读教学总是活动着美的韵律,其间,渗透着审美教育的过程。当教师以审美的视觉作引导,当学生以审美的心态去阅读,师生之间对文本的鉴赏方能达到乐教乐学的境界,高职高专语文阅读教学才能达到以美启真、以美启善、以美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钟士伦李天道秦彦士.语文美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王旭晓.美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牛宏宝.美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张清四川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