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课程下语文教学革新

更新时间:2024-03-06 点赞:3596 浏览:1006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程标准呼唤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呼唤语文课堂教学的革新教学论文。语文教学面对诸多不足,需要通过大胆的革新教学论新教学论文,切实实现教学观念、教师角色、学习方式和评价机制的转变,落实语文教学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由封闭型转为开放型

传统的教学观念以课堂、教科书和教师为中心,扼杀了语文的生命活力。语文教学的革新教学论文,首先要在教学观念上实现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做到两个突破。
一要突破课堂。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把课堂交给学生,使之成为学生活动、思索的舞台。如讨论课,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竞赛课,让学生争着发言,培养学生灵敏的思维能力,团体意识;说话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同时,不能把语文学习局限在教室内和语文课上,要把学生引向社会,引进生活,引进大自然,引进信息世界;把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要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社会活动,如组织游览观光、调查市场情况、访问英模、了解时势新闻、关注社会热门……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熟悉,而且也帮助学生开阔了视野,积累了材料,培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要突破教材。传统的教材功能观以为,教材凝聚了人类文明和人类知识的精华,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和知识性的特点。教学就是把这些文明和知识的精华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对这些知识的获取和积累的过程,教学以教材为本。教师要吃透教材,教好教材;学生要学好教材,掌握教材中的知识。这种方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方式。随着教育实践的进展,这种教材功能观受到了挑战,新教材功能观以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策略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文本、知识、信息是显性的,直接体现在教材之中。而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性的,是活的教学内容,教师不仅要挖掘教材中的内容,而且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挖掘教材以外的内容,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因此,单凭一本语文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进展的需要,我们要打破教材是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只要是符合学生身心进展特点、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都可拿来让学生学习,使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传授者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天生了被动的接收器。天随着教师转,复制着教师讲授的内容,更谈不上个性与人格的进展。
新课程理念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进展的过程,夸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与学生同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变“老师是主角”为“学生是主角”,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索、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以而达到共同推动教学论文;共同进展。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张扬生命个性,焕发生命活力的地方。语文新课程确实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进展空间和创造空间,能让师生共同享受到学习的成功和欢快。

三、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学习走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陈旧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本来属于学生自己的事,学生倒感到是别人强加给他的;本来内涵丰富、趣味盎然的学习材料,学生倒觉得枯燥乏味。要彻底转变这种局面,就要相信学生具有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潜能。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为什么同样的课程、同样的教师讲课,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各不相同?就是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观点的差别。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在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基本上是以不足为主,以学生独立和合作探讨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对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师不要过多讲解浅析,只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索,熟悉文章、钻研文章,找出文中相应语句自行归纳,归纳的内容不拘一格,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真正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新课程还大力提倡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同等意识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这些品质在教材中并没有明显要求,在考试中也不会涉及,是一种隐性的东西,但是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环境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这些现代社会所必须的素质。

四、评价机制的转变:由单一化转为多元化

过去对语文学习的评价是单一地以分数作为标准论优劣,这不管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种沉重的思想枷锁。语文学习的评价机制要努力实现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新课程明确提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和改善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有效推动教学论文学生的进展”。因此,评价内容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评价方式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但“更应加强形成性评价”;评价策略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但“更应重视定性评价”;评价主体上,传统只注重教师评价,新课程则提出:“应留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介入评价活动。”新课程彻底摒弃了唯分数的一元化评价机制,体现评价的全面性、多元性、自主性和进展性。多元化的评价本身就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元素,是推动教学论文学生自我熟悉、自我完善、自我进展的一个极好契机。
责任编辑 罗峰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