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与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14 点赞:12982 浏览:5607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三、以教师“导”的功能来进行现代化手段教学

我们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导”的功能丧失。事实上,在教学的自始至终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由于现代化教学尽管具有先进性、科技性的特点,但它毕竟只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进入课堂,它不能代替教师的讲解和浅析,只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表达思想和观点。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能也不应让位于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不能成为电脑操纵员和投影解说员,他(她)理应成为现代教学技术的操控者和利用者。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特别夸大教学内容的动态性和天生性,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一方面尤要善于浅析具体的教学情景,选择最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或使练习效果达到最优化的时机呈现多媒体,使多媒体的呈现成为整个教学流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应当处理好多媒体使用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的联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应该是课堂构成的主要部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多种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组织“协作学习”,而学生的“学习——质疑探究——讨论释疑——迁移拓展”应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多媒体的使用只是起一个辅助的作用,不能成为教学的唯一手段,更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宰。
文学语言的抽象性、间接性也决定了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导”的功能性地位。图像的直观性、声音的直接性或许能够增加大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感染性,但也同时可能使学生对图像产生过度依靠,形成文字阅读能力的懒惰以及对文字理解力的压抑,束缚学生的自由想象力。这对于审美欣赏能力、文字感悟能力、文化理解能力的培育,不是一件令人值得兴奋的事情。鲁迅曾谈过阅读的经验,就是以文字上想象林黛玉,须排除这种“先入之见”②。由于平面化的视觉形象极易造成对文学语言的直线“图解”。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样的诗句就只有依靠阅读主体的独特领会和感悟才能体验其中的妙意和哲思,只有以哲学的、历史的感受去领悟,才能充分理解古人的那份旷古幽情。图像作品很难将它诠释透彻,也很轻易将其定格在某一框架里,以而过滤掉汉语言文字本身特有的韵味和悠长,岐义和复杂。就审美而言,要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光有“悦目”是不够的,还必须进入到“赏心”,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于阅读主体深入的理解和思索。由此可见,大学语文无论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还是提高语文水平,首先要形成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学生必须学会以抽象的文字符号入手去领略内容,即“披文以入情”。这样教师“导”的功能性地位就得以凸显,即老师要能够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语言文字中感受到文本的思想情感以及带来的美的愉悦和熏陶;教师以自己的和思索,唤起学生的热情和想象;用布满情感的话语和体态,传达自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审美感悟和启迪学生的人文情怀。此外教师的精心备课尤显得重要和必不可少。由于课件制作仅仅只是教师备课环节当中的一个部分,更高更多的素质要求的重要作用对于大学语文教师来说不言自明的。所以,在现代科技逻辑日益深入地影响到人的思维方式的时代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在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条件下,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阅读文字、理解文本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这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原则,也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更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
注释:
①张岂之.大学教师与人文素养[M].中国大学教学,2000,(1).
②鲁迅.鲁迅全集(第5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颜琳,广东仲恺农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