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06 点赞:4471 浏览:1107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含有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素材。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就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这些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内心情感体验,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让学生读书明理,不但“知之”,而且“好之”、“乐之”。
那么如何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呢?
首先,深刻理解作品内容,激起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共鸣,进行情感教育。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初中语文教材中编选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以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共鸣点。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阅读过程中最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行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只有真情实感最轻易感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朱自清父亲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屈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终极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其次,激起教师与学生的心灵火花,进行情感教育。
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位教师而对其所任教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努力将它学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由于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的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题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系统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山河,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影响。
再次,搭建学生之间的心灵交流平台,进行情感教育。
在学习过程中,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此,多个介入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以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条件,相互合作、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以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有着差别,甚至比较巨大。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积极的、健康的)去感染学生,诱发和激励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