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系统基点、支点与视点

更新时间:2024-03-02 点赞:24052 浏览:1087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心灵的学问,其施教的对象是人,手段是语言(包括抽象语言与艺术语言),而语言又是人的一种生命现象。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来源并植根于人的心灵,建立以人的生命意识为基点、支点与视点的系统工程。

一、人的生命意识:语文课堂教学系统建立的基点

所谓生命意识,就是人的生命为了自身存活和进展的需要,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吸收、体现和改造的灵智和欲求。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系统工程建立的基点,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
人的生命意识确实是语文课堂教学系统工程建立的基点。只有构筑好这个基点,才能推动教学论文教师与学生心灵发生碰撞,教师和学生与课文作者心灵发生碰撞。那么,怎样构筑生命意识这个基点呢?可主要借助作为语文学科生命意识外延的情、理、知、能。情即维护真善美反对假恶丑的喜怒哀乐爱憎,这是生命意识的启动;理即进步的科学的理念,这是生命意识的升华;知即读写听说的语文知识,这是生命意识的凝聚;能即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这是生命意识的实践。根据外延的这四个方面,以“情”入手,筛选出课文中能使学生动情的诱导物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涛,在学生对课文动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的情感转化为理念达到情理统一。

二、融和着人的生命意识的语文学科的重心和内核:语文教学策略操纵的视点

1.对准语文学科的重心。语文学科的重心来源于语文学科的本体。我们以为,语文学科的本体就是把语言组合成的文章编制成为系统,通过教师运用它来进行施教,使学生掌握语言组合知识和形成语言组合能力(包括书面的和口头的)。因此,以语文学科的本体来考察,其重心是什么呢?有人提出,无论是语言文字、文学、文章还是文化,都离不开语言,所以其重心是语言。这种说法似是而非,必然误导语文教学。由于语言涉及的范畴,包含了语言现象、规律、论述以及运用等等方面的内容。假如以语言为重心,那就即是语文学科是一个大杂烩,而且中学生也没有必要这样来学语言,也负荷不起这样的负担。事实上,语文学科的重心应集中到以文章为形态的语言组合上。这就是为什么对很多同样的词语,有的人可以组合成精美绝伦的妙笔佳作,有的人却糟蹋成平庸乏味的大杂烩的理由所在。
2.对准语文学科重心的内核。内核,即内部质地。关于语文学科重心的内部质地天生,人们以不同的角度给予回答:社会学以为它是可以充当人们作交际工具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物理学以为它是可以充当人们思维的物质外壳;传播学以为它是传承文化的载体。这分别以不同的侧面揭示出以文章为基本形态的语言组合的质地天生,但都带有片面性:着眼于语言与外部事物的联系,只停留在“语言”这一层面。而构成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因子是约定俗成的,各自根据需要赋予不同信息于其中的,因而说它是工具,不能正确解释作为言语的以文章为形态的内部质地天生。

三、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意识能量的交流:语文教学师生联系的支点

为推动语文课堂教学系统工程运行的语文教学策略操纵,一定得通过一种互相依存、互相推动教学论文的师生联系进行,而且还要有一个支点来建立起师生之间的这种联系。对师生联系的探讨,最有影响的有五种主张:主体主导说、双主客体说、教学相长说、双边活动说以及信息传输说。它们分别以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建立师生联系的客观规律。第一种是以熟悉论的侧面,倡导师生联系应该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联系。第二种是以辩证法的侧面,以为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以教方面来说,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以学方面来说,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第三种是以人际联系的侧面,它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之;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此其之谓乎?”第四种是以行为学的侧面,它是说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第五种是以信息论的侧面,它以为知识就是一种信息,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出与接受、传递与转换的过程。
事实上,语文教学师生联系的支点就是教师和学生生命意识能量的交流。由于,语文学科内容的主体部分是课文,这些课文隐藏着作者生命意识的律动,燃烧着作者爱与恨的情感,交织着作者悲与喜的感受,回荡着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的倾诉,体现着作者追求正义与真理的呐喊……教师要教学生学好这些课文,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生命的体验。因此,教师必须把自身的生命意识能量释放出来,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能量的释放,以而把课文的生命意识作轴心,并围绕它,使教师的生命意识和学生生命意识发生交流。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2]郭超、夏于全:《诸子百家·第二十四卷·礼记》,蓝天出版社,1999。
林辉春:重庆三峡学院。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