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握鲁迅小说

更新时间:2023-12-17 点赞:5748 浏览:191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口语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先生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称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也不过份。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永垂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曾经收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有《孔乙己》、《社戏》、《故乡》、《药》、《一件小事》、《阿Q正传》、《祝福》等。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及初中学生实际,要学好鲁迅的文章,笔者以为可以以下一些进行把握。

一、了解文章深刻的社会背景

鲁迅的文章就在于反映深刻而久远的社会现实,揭露社会弊病,引发国人警醒。弄清这一点,也就弄清鲁迅的写作意图。如《孔乙己》,在于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故乡》在于展示辛亥革命后,农民生活得悲惨和农村的破败不堪,以及农民的愚昧,小市民的自私。

二、浅析人物的典型性格

鲁迅为我国的文学艺术长廊塑造了很多经典人物形象,如一个个标签印在人们的脑海。“孔乙己”的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杨二嫂”的尖酸刻薄;少年“闰土”的见多识广、活泼天真;中年“闰土”的麻痹愚昧等等。

三、人物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其性格的形成都有着深刻的社会理由,前后的性格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杨二嫂原来是漂亮贤惠的豆腐西施;闰土原来是勇敢活泼的小英雄;孔乙己文章中虽对其以前的性格未作具体说明,但我们也可想象是一位天职有梦想的读书人。他们之所以后来出现如此变化,社会影响是根本。而他们在性格形成后又来影响他人。

四、注重细节的刻画和描绘

鲁迅的作品如一部部电影,给我们全景形象的展示他所观察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而细节的刻画就加深了我们的记忆。祥林嫂的眼睛,华老栓带血的馒头,孔乙己的长衫与之乎者也,少年闰土刺猹的动作以及那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孔乙己用手慢慢地走去……无不像烙印在我们记忆深处。

五、区分小说中的人物与作者

鲁迅往往巧妙地将自己融入作品中,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教学中一定要区分好。他的作品融入了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思索,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回忆。他让我们看到的不是一部部虚构的小说,而是他一个个真实的生活经历。如迅哥的称呼,闰土的人物原型,社戏中的小伙伴,一件件有趣的事情。但这些只是他生活的影子,而并不应把其当作作者本人。
当然鲁迅先生的文章深邃而又博大,可以中挖掘的东西有很多,在实际的教学中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们在革新教学论文性的解读过程中也不要脱离了鲁迅先生所在的社会现实。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些是超越时代的,所折射的精神光辉是永恒的,所以我们有时可以联系两个现实:鲁迅的现实,我们的现实。总之,只有潜心深入文本,结合作者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们才能熟悉和熟悉鲁迅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