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新课程语文教学基调

更新时间:2024-01-27 点赞:23572 浏览:1072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什么是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人的反思,它反对把人当作一个“东西”来探讨,而主张把人还原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生命。它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它也提倡每个人在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社会、自然的责任。这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教育学、“再概念化”学派、“合作教育学”中得到了深刻反映。总之,它要求关怀人生的终极作用,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这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就是说,作为母语教育,语文教学不仅是工具性的,而且是人文性的,它的人文性体现在它是一门植根于人和民族心性的精神之学。它应该也必须拥有深厚的人文情怀,这是新时代赋予语文教学的神圣使命。但传统的语文教学,却由于具有重教师轻学生、重教书轻育人、重方式轻人性、重技艺教学论文轻情感等方面的弊端,只注重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学习丰富的人文内涵,忽视了人的价值和人的生活,便造成了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以而导致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消失,个性的泯灭,道德的滑坡。
为此,在面向新世纪人才需要的今天,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观,以人的进展为培养目标,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即便“经师易做,人师难当”,也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敢于挑战,勇于走出“应试教育”误区。否则,人文精神难复,素质教育永无实现之日。

一、关照学生的存活能力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就是说,学语文的目的是为了“用”,达到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传承文化的目的。的确,作为母语教育,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但学生语文能力不足,语不成句、用词不当、错字连篇的事屡见不鲜,语文技能已影响到学生个体存活能力。
1.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即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学会用语言进行交际,培养学生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读写速度、读写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达到新课标所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听说读写的分项练习,坚持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沟通。加强课堂诵读、研读讨论、口头作文、辩论演讲、演课本剧等练习方式的组合运用,练习学生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恰当进行口语交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要把语言练习和人文素质教育和谐地统一起来。语文反映人类社会的事、情、理、志,体现民族精神、民族情操、民族审美情趣等,负载着丰富多采的文化。在语言练习过程中假如不理解这些文化内容,就不能理解语言的体现力,不能运用语言很好地表情达意;假如理解了这些文化内容,就能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体现力,更好地用语言表情达意,思想教育也就寓于其中。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纵观古今,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辉煌之处,常常就是作家人格的伟大体现。因此,语文教学不能人为地把“心”、“言”割裂而谈能力培养。
2.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生假如今天不会学,明天就不会有进展与创造的潜力。要帮助学生建立明确而持久的语文学习动机,引领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书写习惯、言语习惯等,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共进,提高学习效率,培养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潜力,在教学中活化语言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和探讨身边的语言,接受新的词汇、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在语言的灵活处理过程中增强对语言的把握,培养学生对新思想、新知识、新事物敏锐的感受与吸纳能力,引领学生主动融入现实生活,在感受和品味诸如全球化、数字化等新鲜词语的过程中,为学生的语言注入源头活水,激励学生始终与时俱进。

二、关照学生的存活状态

当前语文教育的积弊,就是学生被动接受,少情少趣,缺少了通过语文学习得到个人成功感、满足感的情感体验,缺少了通过语文学习品味生活的乐趣。学生心理处于高压区,个体处于灰色的存活状态。因此,我们的语文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灵,让学生学得主动、生动、灵动,有真情、真趣、真意,让学生的生命布满生机与活力。
1.激发学生的情感内驱力。要真正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唤醒学生蛰伏的主体意识,形成持久的情感内驱力,以而有利于其个体的自我学习、自我进展、自我实现。教学过程中应转变被动型、灌输型教育,注重学生的自我理解与情感体验,公道安排探究活动。可以优化组织形式,通过发现不足、研析不足、创造性地解决不足等步骤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沟通联系,逐步完善认知结构,推动教学论文学生的自我实现,并以中品尝成功的愉悦。
2.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要把学生以题海中解放出来,“打开”课本,将课本与社会、人生的大教科书联系起来,集课内课外于一体,熔学校社会为一炉,拓展学生视野。同时要充分利用新课程案例选修课和活动课的设置,开出具浓厚的人文色彩的课程。语文老师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选修课的拓展性,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基本练习。如:书法、作文、诵读、文学鉴赏、人物评传、文化常识等,或侧重于情感熏陶,或侧重于健康人格的培养,或侧重于审美情趣的引导。要利用活动课程实践性原则,可组织读书会、诵读会、演讲会、辩论会、文学社团,通过国学讲座、读书、讨论、参观、访问、考察等方式积极开展活动,以此为根基,引导学生兼收并蓄了解和学习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创造学习的人文氛围,使我们的人文教育既具有中国特点,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以而使学生开放心灵空间,精神世界多一份活气、增一份灵气。

三、关照学生的生命价值

教育学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必须以人文素质为基础,由于人文科学系统既是一种知识系统,也是一种价值观系统。“人文学科联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联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轻视人文学科,必然导致民族精神和民族聪明的衰退,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叶朗《人文学科大有作为》)。”语言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所负载的文化科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及审美作用。语文教育要立足于为明天而奠基,在继续民族文化传统、汲取世界文化精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与科学精神。
1.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挖掘语言文字的内蕴,进行作品的精读与涵泳,让学生浸润在人类文化精华的滋养之中,完成人生价值取向的引导。如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学生在反复品味中感悟作者海伦·凯勒对生命的珍爱,对存活的渴望,对生活的赞美,对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而学习《五人墓碑记》,则可引导学生感受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以而与作者对“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价值观的阐述产生共鸣。需要指出的是,当代人文主义教育重点提倡如下价值:理解与和平,人的尊严,自由与责任,敬重自然。为此,语文教学要把价值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首要地位;将人性教育贯串于教育的全部过程和因素之中,使整个教育环境人性化;加强“自由与责任”的教育,将之视为现代生活的核心价值。
2.要多渠道、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意识与革新教学论文能力。要以文传道,充分发挥教材的功用,引导学生跟上时代的脉搏。要指导学生阅读一定的科技作品,了解科技动态,熟悉科技语言的表达形式,加大其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激发学生的求知与进取精神,使其具备灵敏的思维力、丰富的想像力、新异的创造力。教学中还应宽容和鼓励学生分歧常规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惟师、不惟书、不迷信权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与独特性,终极实现提升学生革新教学论文品质的目标。
语文教学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任务的双重性,即它的“交际工具”性和“文化载体”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假如说工具性是语文教学进展的基础,那么人文性就是语文教学进展的价值方向。打个比方说,在语文教学进展中,工具性是桨,人文性就是舵。没有人文精神的价值引导,语文教学的进展及其运用轻易走到邪路上去,由于“文化”是底蕴,是基础,只有树立大语文观,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语文教学才能走上一条可持续进展的道路,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21世纪的需求。
(朱超山东省滕州二中)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