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语文本体”缺失及对策

更新时间:2024-03-07 点赞:6881 浏览:2289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的逐步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正发生着可喜的变化:教师能留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学生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得主动。然而,当我们冷静下来,用更加理性的眼光去审视现在的语文课堂时,仍然可以发现很多伪善的东西。这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语文本体”的失却。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本体浅析对策
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言”与“意”的教学。这里的“言”,不仅指静态的、共性的、符号性的“语言”,更多的是指大量的、动态的、布满鲜活个性的“言语”,这其中既包括繁复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语文知识和文学常识,又包括以古至今数不胜数的言语表达技艺教学论文和艺术。意,不仅指思想、概念、鉴识、数理等逻辑思维,更多的是指印象、情绪、想象等形象思维和情感、思想、意念、理想等心理活动以及人性、人情、人性等内在的心灵世界。何为“语文本体”?在我看来,所谓“语文本体”就是要实现“言”与“意”的相互转换:“据言识意”——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语言,解读文本,走进文本世界,深入感悟文字背后的形象、感情、气韵,还语言以画面、声音、旋律,受到思想的启迪和情操的陶冶;“据意识言”——让学生感受作者用什么样的语言怎样来写景、抒怀、状物的;“以言表意”——通过扎实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把学习所得能较为成功地外化为布满个性色彩的“言语作品”,使学生学会表达,善于写作,达到意出言随的和谐境界。可以这样说,“言意互换”是语文教学一切出发点和归宿,捉住了“言意互换”,就即是捉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可是在现实中,很多教师的舍本逐末、缘木求鱼之举仍屡见不鲜。下面,笔者就尝试以言意互换的角度,对现在阅读教学中有着的几大误区进行浅析并提出对策。
误区一: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教师把读书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让其自主阅读、自主讨论,最后提出自己的个性化看法。
浅析及对策:解读文本,是一种据“言”而得“意”的吸收过程。这一过程表面上是一条直线:“言——意”,实在它伴随着十分复杂的心理过程。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学生不可能一看到语言文字就能感悟到文字背后所描绘的形象、饱含的深情。所以,这就需要教师想方想法将课文“还原”到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帮助学生建立起符号形式与内容作用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用状态中,进而更加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作者的思维宿地,与作者一道神游、辩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固然没错,但仅仅靠学生自己去读是绝对不行的。为了使文本的“言”更好地转化为学生心中的“意”,我们要做好以下两点:
1.构建“情感共震的课堂”。情感乃课堂之魂。一个没有浓厚情感氛围的课堂,言与意的转换就不可能顺畅。所谓“情感共震的课堂”,就是用“师情”去煽动“生情”,以而让教材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教材所饱含的“思想感情”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内心,进一步激起情感的;让师之情、生之情、教材之情产生共鸣,形成越烧越烈的炉火,三者在共震中实现升华。
当学生的内心被这磁石一般的课堂所深深吸引时,你还要担心文本之言不能转换为心中之意吗?
我们知道,当学生的情感真正与教师的情感、文中人物的情感融为一体的时候,课文的语言文字就会反复激荡着学生的心灵,文章所蕴含的思想、精神就会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内心深处。
2.捉住关键文字细品评。汉语是一种极具灵性和弹性的语言,它特别适合诵读和品评。古人读书讲究“字字句句,不可轻易放过”、“看文字如捉贼”,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一篇文章里面,总会有几个闪光的词句,假如我们独具慧眼,恰如其分地加以利用,那么会取自得想不到的效果。
误区二:课堂教学以言语内容为中心,阅读教学只停留在据言知意的阶段,而至于“意”是如何体现体现出来的,即文本的言语形式却很少关注。
浅析及对策:阅读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轴心的。而语感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对言语形式的直觉,以心理体现来看,是一个由言而意即由言语形式到言语内容的过程,其着眼点在由言而意这个过程上,而不在“意”这个终结点上。因此,我们在重视品评语言文字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作品的形式,通过言语形式让学生去感受作品是怎样达到某种效果的。
误区三:学完课文后,很多教师采取的做法是:学习运用课文语言,尝试模仿课文的句式、段式、布局谋篇的策略,练习写作。
浅析及对策:好文章是如何写出来的?对此,叶圣陶先生做过经典的阐述:“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熟悉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涛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②叶老的话告诉我们,“言”与“意”之间的联系是:意出言随,言为心声。假如教师让学生仅仅为内化课文的语言、形式而写作,学生是不会写出好文章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积累文本语言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想办法充实和激活学生心中的“意”,让“意”统领“言”。由于“意满胸怀”自然“情动而辞发”。我们在平时应采取的做法是引导学生亲近生活,丰富心中的“意”。“意”以何来?“意”多是在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经过思维而产生的理性熟悉,“意”来源于“对世界本身的熟悉和了解”(伽达默尔);来源于对生活的思索:来源于对大自然的敏锐感发③。生活是“意”得以生发的源头活水,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意”,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走近大自然,专心聆听那风声、泉声、鸟语,体察那蝴蝶翩飞、花蕾绽放、流云溢彩……让大自然千姿百态、摇曳生辉的美冲击学生的感官和心灵,让一树一木开口,一山一水育理,一花一草含情;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走近社会,让其与生活环境展开“对话”,充实他们的内心世界。比如,带学生去参观、看展览、逛书店、去采访、去游览,让学生针对某一社会不足策划一项社会活动,使他们对社会、人生进行深入的体验和感悟。
学校教育革新教学论文实际上是经济技术革新教学论文在教育领域的移植。以历史上看,教育领域实际上更鲜明地体现了守旧性。夸美纽斯首创的班级授课制延续200余年而风采依旧,古典大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也是历经数百年而矢志不渝。因此,以外部来看,教育领域的传承多于革新教学论文。究其缘由,就在于现代教育制度自创立之时,就将教育作为一个公共部分,并采用科层化的组织方式,此种组织特点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革新教学论文的发生。
公共部分的变革和革新教学论文常发生于自身运作或正当教育论文性面对深刻危机之时。个体心理学上的“温水煮青蛙”效应便能很好地说明这一不足。在一般情况下,个体对外界环境的细微变化采取无意识的自动适应方式,不会对自己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方式产生深刻怀疑。只有当外部环境发生剧变,个体无法以原有的方式逐步适应近况时,他们才会反思自己的“惯习”,以而采取全新的行为方式。此种情形也反映在教育领域中。学校教育革新教学论文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在资源充足的条件下,为推动教学论文学校更好进展而进行的革新教学论文;二是在资源短缺、面对危机的条件下,为维系学校存活而进行的革新教学论文。后一类革新教学论文通常能够带来学校更大的转变。

二、学校教育革新教学论文的关键要素

学校教育革新教学论文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按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它必然涉及主体、客体和环境三要素。学校教育革新教学论文的主体是率先在学校中引入新事物的个体或组织,他们通常是美国学者迪马乔(PaulDiMaggio)所说的“制度企业家”。学校教育革新教学论文的客体是新事物与学校组织的结合,它们体现为预期的状态,亦即革新教学论文的目标和愿景。以时空结构上看,时间上的组织传奇和空间上的社会支持是革新教学论文的两个主要维度。因此,可以以如下四个方面考察学校教育革新教学论文的构成要素。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