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误区及矫治对策

更新时间:2024-01-20 点赞:21243 浏览:9493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展和课堂教学革新教学论文的深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上风是不言而喻的。以教学观念来说,它以庞大的信息量和快捷的信息切换满足了现代教育的需要,也体现了学生在素质培养过程中多层次、多要求的特点。就教学手段而言,其适应了知识更新加快、知识传播简捷的要求,使用教学内容更本面、更直观、更具体、更生动,同时使教师操纵方便、学生乐于接受。然而正如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其不完善的一面一样,多媒体教学手段也有着一定缺陷。如何正确熟悉和对待这些缺陷、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当前教育界应该重视和探讨的不足。对语文学得而言,笔者以为,因多媒体的介入而导致的教学误区尤为突出。本文试图对此进行浅析并提出一些矫治对策。

一、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误区一:过分夸大课堂容量
多媒体手段为提供丰富的知识信息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便利,一些教师惟恐传授的知识不够,不辞劳苦地把所有能收集到的资料全带进课堂塞给学生,结果使课堂容量过大、学生负担太重,以致学生对知识只能蜻蜓点水式地吸取。
对知识的学习掌握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多媒体手段的运用给知识的陈述提供了很大的自由空间。在语文教学中,就一篇具体的作品而言,其包含的信息量是十分大的,教师尽可能多地渗透与之相关的资料、知识、论述,有利于学生对所学课文的理解,但在实际教学法过程中,贪多的结果是过犹不及。多媒体所展示的知识点由于俯拾即是,使学生产生依靠感、轻易忽视知识间的联系与运用,加入图像的快速切换,亦很难以中捕捉教学难点和重点,以而造成学生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抓不住最具特点的内容,当然也就谈不上教学效果。
误区二:刻意追求感官冲击
多媒体给人的感官提供了生动具体的似乎可触摸的形象,因而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为再现课文中的情景煞费苦心,以致走进刻意追求感官冲击的误区,在使学生把握了事物本身的同时也束缚了其自身思维的拓展。
文学作品所描绘的景物和人物形象在学习者脑海中的再现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绝不是终极目的。多媒体通过对文学作品所涵括的文字、声音、图像、颜色、情节等的处理,只能达到对作品的初步审美要求,却无法更深地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而多媒体的显示让学生以为这就是作品的全部,以而在主观上拒绝对这些生动可感的形象进行更深入的思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教学鲁迅先生的《祝福》时,可以借助教学录像展现祥林嫂三次遭遇后的肖像,但学生对其肖像初步认知后,并不能有更多的空间去对已经清楚的具体形象进行再创造了,客观上让学生产生“大抵就是如此”的模棱两可的熟悉,对“祥林嫂”的普遍作用的熟悉反局限于祥林嫂本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就缺少了理性浅析,以而导致其思维的萎缩。
误区三:淡化教学语言
在运用多媒体手段实施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很轻易陷入淡化教学语言的误区。在有声音语言的处理上,多媒体承担了音乐配置和课文朗读示范的任务。在多媒体教学法中,由于大部分信息可以以屏幕上直接获取,教师往往只是考虑如何将这些画面或文字以口头语言连接起来,这样就出现以复述画面文字替代教师自已教学语言的窘境。这种“机器性语言”使教师的教学语言要么陷入无力,成为教具的奴隶,要么显得多余,教师的作用降低。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教师范读,除了声音,其表情和体态同样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听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更有利于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让学生自已“读”,对培养语感、进展语言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而这些上风恰正是多媒体所不具备的。然而,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舍简就繁、避易趋难,明明是一段教师或学生均可读好的诗文,或有现成的朗读带,却弃之不用,硬是费九牛二虎之力将之剪辑、翻刻到光盘中,然后用多媒体播放,使得作为培养学生“读书”的主体的语文课堂亦不再闻“琅琅书声”。
误区四:忽视课文整体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知识的陈述更为全面和清楚,同时也轻易导致教师的教学步入另一个误区:以为全面、系统、祥尽地完成了对课文所涵括的知识信息的归纳与展现,不零碎处理知识点,就是用多媒体整体地把握了课文。这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往往又是一种新的支离破碎,尤其是鉴赏情景交融的散文。
以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为例。若把其划分成几个画面再现作者笔下之景,然后在多媒体屏幕上用图表的方式逐一告诉学生这些美景是如何写的、运用了什么样修辞策略等,固然达到条分缕析了,但在这种切割式的整合再现中,往往不能兼顾“情”这条主线。在这种细枝末节的景物赏析中,情感悄然退居后台,那么,学生的感知充其量只是对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艺教学论文了然于胸,却无法感觉作者以景物描写中透出的内心那种淡淡的哀愁和喜悦。即使赏完景物再补充其情感,也会由于情与景的已然分离而使学生对“情”的理解显得牵强。有的教师仅将《荷塘月色》文中所绘之景“定格”在某一图像媒体中,使原本具有无穷魅力、无穷张力的文学语言一下子就萎缩了。学生再也领略不到生机盎然、摇曳多姿、美不胜收的荷塘美景,再也看不到神光离合、千姿百态、令人迷醉的娇媚柔波了。这样做不仅剥夺了学生想象力发挥的权力,而且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学生的再创造力荡然无存。
误区五:抹杀学科特点
多媒体能把本学科的教学内容都集中成形于统一的课件,使用者只须依序点击即可教学,但它却消融了各学科本身固有的特点。尤其是语文学得,被多媒体教具“规定”成为与数理化等学科内容不同、形式一样的翻版,则严重偏离了语文学科的个性。一些教师开展的多媒体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置语文学科的能动性、灵活性、人文性于不顾,把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固定在一张张软盘上,偏离了语文学科的个性要求。
语文教学本身是灵活多样的,学生的实际水平决定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而这些有血有肉的符合学生客观实际的教学活动一旦被固定成标准化的操纵方式,不可避免的会弱化教学主体的弹性与张力、阻碍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之终极成为机器的操纵者和解说员。再者,语文教学更夸大教师主观情感的渗透,要求语文教师以富有感情的语言、表情、动作传情达意,夸大教师专心灵哺育心灵的人格渗透,而多媒体呈现的是被教师预先设定的固定形式的美,无法完成对学生的心灵震撼与性格塑造,“砥砺品行”的语文传统教学风格在一些教师的多媒体教具的规范下显得捉襟见肘、苍白无力。

二、矫治对策

对策一:坚持科学性
多媒体教学要以探讨运用多种媒体、优化学习目标、提高教学效益为宗旨,而不是探讨用更多的媒体将知识“电输”给学生。在媒体的选用和操纵上要加强科学性,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来选择最合适的媒体。软件的选择要力求切题、重点分明、难点突出,要把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一节课讲述的知识不可能包罗万象,也不可能让学生了解掌握这节课所包含的全部信息。只有确立了重难点,并自始至终以此为中心,才能使以作深化与补充之用的信息有了基础和依靠。在多媒体教学中,相关信息的获得更多的应该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教师的任务只能是在贯彻课文的重点难点的条件下,指导学生对知识信息自行加工、系统整合,这样才有助于对知识的消化与能力的形成。
对策二:注重实效性
教学媒体是教学系统诸要素中的一个因素,媒体仅仅是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和手段。任何媒体都有其自身的功能和特性,只有把多媒体的功能进行公道组合、充分发挥其特性,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一幅怎样的图画?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是怎样一种声音?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对南北秋味的比较“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能借助多媒体的声音、图像、颜色等的渲染与切换去展现吗?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切忌凑热闹、图花哨、为电教而电教,把原本意蕴无穷、魅力四射的“文本”弄成天花乱坠的新玩意去投学生追求感官愉悦之所好。教师要牢固树立优化组合的意识,本着形式服以效果的原则优化听说读写的练习过程,提高语言文字的练习效率,努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最圆满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使学生“学无止境,其乐无穷”。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