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个性人格教育

更新时间:2024-01-31 点赞:27830 浏览:12999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有专家预言,二十一世纪世界最激烈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时代需要的人才,除了具备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在培养新世纪的人才过程中担负重要使命的语文教学,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很多新的语文理念,其中关于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推动教学论文德智体美的和谐进展。”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是,在实践中该如何落实这一理念呢?应通过怎样的方式和途径来培养呢?下面是笔者的一些尝试,请教于大家。
首先,在文本阅读这个环节,除了常规的语文学习目的、目标和任务外,依据不同文本,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在这个环节上,笔者以实践中总结出这样几种策略:
导语引导法:有的阅读文本,在“导语”的设计上,可适当地指向个性与人格这个教育方向。例如在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时,我曾设计过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作为一名音乐家,他最离不开的是什么?(耳朵!)可是,假如一个人不幸失聪了,那你们觉得他还能做一名音乐家吗?(不能!)假如这个人做到了,而且还成为音乐巨人,那这个人靠的是怎样的毅力和品格啊!通过设计这样的导语,学生在阅读时自然会留意到文本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那种不向命运低头,不断战胜自我的崇高人格魅力。再如,学习《我的信念》一文,也可作类似的设计。当然也可以以反面设计,警示学生,以达到培养和教育目的。例如在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封建社会的读书人,都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可是,有一位名叫“范进”的读书人在考中举人后,却出现了人格分裂的症状——他发疯了。他为什么会发疯呢,是谁把他逼疯了呢?以此来引导学生,以思索个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不足,探讨个人的理想信念的实现途径不足,这样必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不足拓展法:在阅读文本时,将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不足,进行公道的拓展延伸,以此启发教育学生。例如在学习《大雁归来》一文时,文中有这个句子: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有学生就问:数字有什么可伤心的呢?此时可如此拓展延伸:在我们人类中,有些表数量的词的确能引起我们的伤感,例如“孤儿寡母”一词,往往给人以伤感。可见,作者是把大雁看成了自己的同类,自己的亲人!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关爱动物、关爱自然、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
主题深化法:语文学习免不了要归纳、总结一篇文章的主题,此时,可适当地对主题加以深化和升华,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例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在总结指出封建科举制度是造成他悲惨命运的主要理由之后,可多角度引申其他方面的理由,如他的人格被扭曲的体现及其理由,他的悲剧也是性格悲剧,等等。再如,在学习《落难的王子》一文时,可引导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当然也可进一步启发引导:现在的学生遭受厄运的并未几,那多数人就不能坚强起来吗?怎样才能在顺境中、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培养坚韧的意志呢?
其次,依据教材中编排的学习单元的学习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以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与崇高的人格。例如鲁教版七年级上册阅读部分第二单元为“名人”单元。学习完阅读文本后,可开展一次以“说说我心目中的名人”为题的语文活动,活动中重点指导学生搜集他们心中的名人(多为娱乐明星)的不良体现(这些人的优点也许学生都很熟悉),例如偷税漏税、打架斗殴、生活糜烂等,帮助学生熟悉到在学习这些名人的闪光点的同时,也要避免受他们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再如在学习了六年级的“生命”单元后,可结合最近发生的四周学校学生事件,开展一次“珍爱生命”活动课,课前指导学生收集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及反面事例,课上活动时,让学生讨论生命的可贵之处,课下写成讨论心得,借此增强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增加情感体验,提高生活能力。
此外,还可利用作文课、课外积累本等形式,发现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确立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语文,热爱生活,关心科学,接触社会,学会交流,学会合作,熟悉自我,珍爱人生。
注释:本文引用课文均出自“鲁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作者单位:山东省八三炭素厂学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