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

更新时间:2024-02-07 点赞:32847 浏览:15454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以某种作用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

一、朗读的要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正确地读,是指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话,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得正确、清楚,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拖尾韵)。
流利地读,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子,不中断朗读,并能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
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正确读出词语、句子的重音,能正确处理语法停顿、逻辑停顿,语速合适,节奏自然,能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语调。需要留意的是,有感情地读既是朗读练习的最高要求,又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普遍要求。实际教学中,切不可只重视对少数学生的练习,而忽视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要求。

二、朗读的作用

1.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进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是审美感知的桥梁,能激起美感带来审美情感的愉悦。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以而增强学生对语言的判定能力。

2.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探讨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留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留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假如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体现出来,这样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3.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朗读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正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如前所述,学生进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以“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策略,将会推动教学论文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4.朗读可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这是一种“渗透”。

三、处理好朗读与理解、讲解和默读的联系

朗读是吸收和体现相统一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要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朗读与理解联系、朗读与讲解的联系、朗读与默读的联系。

1.朗读与理解的联系

理解课文内容是朗读的条件和基础,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有可能通过朗读正确传达出作者所要体现的思想感情;朗读又可以推动教学论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思想感情的感受也将更加深入。

2.朗读与讲解的联系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和讲解都是经常运用的主要教学策略。以某种作用上讲,朗读也是讲解,而且是更加深入、具体、生动的讲解。朗读与讲解的联系可以概括为:讲解是浅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面;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展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3.朗读与默读的联系

默读是阅读的另一种主要形式。默读时,学生不用把视觉感知的每个宇都读出来,可以直接以文字符号转化为作用单位,因此,默读的速度比朗读快。默读时,靠视觉和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浅析、概括,以达到理解,便于学生反复揣摩、感受,这也有利于学生集中留意力、独立思索等非智力因素的练习和进展。一般来说,低年级朗读练习的比重较大,随着年级的升高,默读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