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方式改善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13 点赞:5321 浏览:1628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改善可以以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平衡;变革传统教学理念,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感情渲染三个方面进行改善。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方式
一、导言
语文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一个核心”和“三个维度”的新教学理念。“一个核心”是以学生的全面进展为核心。新课程标准同时提出了语文教学三个维度的概念,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策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那么,在语文新课标全面推行的大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掌好语文课堂之舵,让语文之舟驶向“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海洋呢?笔者结合自身的初中语文教学经验,以为当前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可以以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改善。

二、变革传统教学理念,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明确提出语文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做的就是转换教学主体,将传统课堂中“教师传授”为主转换为“学生求学”为主,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能力和理解能力。

1.建构同等的对话观

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建构师生同等对话的教学观。新的教学方式中,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于文学作品的不同理解,鼓励学生以多角度熟悉作品和理解作品,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课本上的参。

2.鼓励学生的主动介入

在学生主动介入的课堂上,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带动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这种心理氛围是指对教师和学生都有积极影响、能给师生以积极体验的气氛、集体情绪、情感特点及集体行为习惯等。一个具备和谐心理氛围的健康课堂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大环境,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学生可以产生一种与他人及班级融为一体的感觉,产生一种在课堂上有着的价值感,为推动教学论文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进展奠定坚实而健康的基础。

三、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平衡

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而对课外实践的重视程度就大打折扣了。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向学生展示多样性的语文课程内容。例如介入社会调查,出墙报和手抄报,听报告会、研讨会、参观名胜古迹,参加演讲、辩论和戏剧表演等形式的课外文学活动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文学修养和语言水平的提高都不可或缺。
同样,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处于科目考核的角度,一味的侧重对必修语文课的讲授而忽略了对选修课的重视。

四、教师的感情渲染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者应是个性情中人,各种教育现象都会在他心中掀起喜怒哀乐的波涛,孕思索于胸中,遣于笔端,扬于课堂。语文老师应该拥有,要么在课堂上开怀大笑,要么被作品感动得流泪”,可见,“”是语文教师情感素质的内涵之一,它可以使烦闷的课堂布满勃勃的生机。文学本是能让人感动的艺术,被感动着的师生应是如痴如醉,被感动着的课堂应是灵气四溢,诗情飞扬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教授文学作品时,应该是饱含深情的,但是传统教学方式下,由于我们的老师不懂得去“抒怀”、“煽情”、“留情”,没有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去同悲同叹,同喜同乐,于是我们的语文课便没有了语文味,没有了情趣,没有了韵味,使学生在味同嚼蜡中对语文“深恶痛绝”。新课改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留意对学生文学情感的培养,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授课时倾注自己的情感。
五、总结
只要坚持变革中学教育方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教学过程中留意教师的感情渲染,平衡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联系,就一定可以完成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任务,达到新课改初中语文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魏本亚.论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现代转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7月第31卷第4期.121~122.
[2]谢欢.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对策探讨[J].教学月刊.2007年3月下.41~42.
[3]李金才.高中语文新课改:理想及现实的矛盾冲突及应对对策[J].2006年第2期.34~35.
[4]许海丽.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为何也清冷[J].教学参考.2008年第2期.61~6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