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首尾十分钟教学攻略

更新时间:2024-03-14 点赞:20682 浏览:9395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在高考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经常是三分钟热度,继而神思游离,心不在焉。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对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公道经营引人入胜的十分钟,并且将每个十分钟进行成功的衔接,这样才能将语文课上得活色生香,才有可能在四十五分钟之内牢牢捉住学生的留意力,以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语文课堂开头十分钟

教育心理学以为:“在几十分钟的授课报告中,开头十分钟效果最佳。”因此,语文教师要巧妙地设计导语,这样不仅可以捉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而且还激发学生的求知。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策略:
1.开门见山法。
语文教师在上课伊始就用精炼正确的语言,主动向学生提出一堂课的学习内容,往往能给学生带来一种整体入微的感觉。比如在教学《拿来主义》这一课时,语文教师可以直接向学生提出三个不足,让学生们进行讨论: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拿来?怎样拿来?主动提出不足,可以让学生们以整体上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在上课导语里直接触及课文重点,是符合高中生记忆规律的。
2.创设情境法。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的日益完善,现代的课堂教学趋向于“声情并茂”、“有声有色”。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声、图甚至是影视片断进行课堂导入。比如在讲授《琵琶行》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在讲课前播放古典名曲《十面埋伏》或者《高山流水》,让学生在欣赏古典名曲的同时,充分领略古诗中乐曲旋律的变化,领悟诗人想要传达的那种徐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的感觉,然后再进入到对古诗内容的学习。
3.叙述故事法。
故事本身具有情节性,很轻易引起青少年学生的兴趣。假如在上课前十分钟使用叙述故事法导入新课,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留意,还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对于那些有典故可引的课文或者故事性较强的作品,语文教师可先讲述与课文有关的故事或者讲述课文中的一些情节,然后再引入本课。比如在讲《谋攻》这一课时,教师可在上课前十分钟讲述“孙子练女兵”的故事引入本课。

二、语文课堂结尾十分钟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是开头引人入胜,中间环环紧扣,结尾还需要耐人寻味。在语文课堂的最后十分钟,假如教师组织得力,也能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1.梳理式结课。
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有一定的重点、难点及其留意事项。假如在授课结束前十分钟与学生一起将本堂课内容作一番梳理,将内容“脉络”理清楚,那么对强化、巩固课堂上已学内容是很有必要的。因此,语文教师可以按照以下几个不足的顺序让学生进行小结。①这节课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你们懂得了什么知识?②你们觉得本堂课内容中哪些是最关键、最重要的?③你们觉得在这堂课中掌握得最好的知识是哪些?④你们还有哪些不足没有搞清楚的?这样的结课方式,可以让学生们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相互推动教学论文,再加上教师有序的板书和对反馈信息的及时处理,可以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2.想象式结课。
有些语文课文是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因此语文教师在讲读结束后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情节进行推测形想象,进而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讲授完莫泊桑《项链》这一课后,教师可以布置全班学生根据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结局,推测主人公的行为。
3.连环式结课。
在语文课堂中,有些结束语不仅是旧知识的暂时终止,而且还是探讨新知识的新起点,是一连串巧妙地导向结局的独特组合。所以,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这种类型的结束语,使其成为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发挥其前后相连的衔接作用。比如,某位教师在教授钱钟书先生《读〈伊索寓言〉》这一课时,安排了这样的结束语:“在这篇课文中,钱钟书先生主要是想告诉我们现实社会中的人远比寓言中的动物要狡猾,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然后,在余下的时间中,让学生思索如何在生活中不受骗。
总之,语文课堂首尾十分钟的设计策略十分灵活,教师要做到因课而异,无固定方式但一定要有巧妙之处,注重知识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语文学习中去!
作者单位安徽省无为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张晓楠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