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文学教育功能

更新时间:2024-02-11 点赞:8099 浏览:324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教学的种种不足其理由固然复杂,但文学教育功能的缺失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固然,国家颁布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教学的性质表述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以本源上为语文教学明确了方向,似乎可以解决语文教学的种种不足。但是,近况又是如何呢?笔者由于工作的联系,在各地听了不少的课,以中得到的感受是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虽有新的形式,但实质还是一如既往。同教师们交流发现,他们也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精神,但具体实施起来却难以把握。实在,这是对课程标准中的“人文性”理解不深,不知如何落实与实现的具体体现。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突破,实现语文教学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在课堂上必须渗透文学教育。下面就这一不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又是学习得以持续的原动力。学生对学习是积极的寻求,还是消极的应付;是兴趣盎然地吸收,还是厌恶地排斥,这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持之以恒的积累、广泛的阅读。因此,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重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把教科书中经典的、饱含着作家丰富的情感的名篇佳作,凭借文学教育的整体性、感悟性、情感性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感受、感悟作品中动人的故事情节、情感鲜明的人物形象,就会使学生对作品、对语文产生兴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通过文学教育,教师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反复咀嚼感受作品中出色的语言、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精辟的见解、鲜明的形象,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主动学习的劲头就会倍增。以往的浅析性、知识性的教学肢解了课文,将布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性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语文的教学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能力是听、说、读、写综合运用的能力。而能力的形成不是靠系统知识的叠加。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效率之所以低下,就是由于过分夸大语言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以学习对象的科学系统来替代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我们知道,语言知识不等同于语文,语言知识是把语言当作客观对象进行科学探讨得到的熟悉,它分为语音、词汇、语法等三个大的层面。语言的科学系统是由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组成的,因而可以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学习。但是这样的学习只能达到自我之外的科学系统的目的。我们所必须面对的一个事实是:掌握了这一种语言的科学系统并不就即是具有了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的能力。一个人可能对一种语言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但却一点也不能运用这语言。就像某些学生学习英语一样,对英语的语法知识了解得很透彻,但让他用英语正确地表达却不行。也就是说,会运用一种语言、获得语文能力和学会语文的有关知识是不同的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可以看出,知识系统性的语文教学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需要文学教育。文学教育要求学生多读文学作品,要求学生自悟阅读、多读感悟和体验。要习得母语的运用能力,就要积累、内化祖国语言的精华。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须留意阅读的积累,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意思。

三、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

巴金先生有这样一段话:“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美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一句话道出了文学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
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美好。无论怎么有才华的人,没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他的才华也许给他人带来更大的痛苦和灾难,对其本身也是一种痛苦,这也是教育的悲哀。应该说,这种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教育功能本来是语文教学的自然属性,但现在的语文教学忽视了文学教育的属性,沦为知识记忆和解题技艺教学论文的教学。
要提高人的素质,不是靠单纯的论述说教就能起作用的。人的素质、人的心灵的震颤更多地依靠于潜移默化的熏陶,而这一功能非文学教育莫属。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就是要用富于生命的语文去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在语言中感受生命意识、领悟生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说:“我回想起来,在我的青少年时代,对我影响最大,至今还成为我做人的基本信念的是一篇童话,就是安徒生的《海的女儿》。这篇童话能体现出的对人的信念,对美好东西的信念,还有为了这信念不惜献出一切的精神,都深深影响了我,一直到今天还在影响我。”“我觉得这种影响对一个人非常重要,也是一个人精神的底子。”同样,在我们把一篇篇饱含哲理、富有情蕴的文章以文学感悟的形式而不是以知识肢解的方式让学生体味,学生的思想、情感才会得到感染、受到熏陶,他们不再觉得《最后一课》应该记住运用了几种修辞策略,他们看到的首先是生动语言下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怀。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联想力、想象力

有这么一个故事:在一次国际发明设计比赛中,中国派出了很多重点中学的尖子生参赛,结果仅获得一个纪念奖。有人发出了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哪儿去了的疑问。实在,答案很简单,单纯的知识型教学、僵化的语言练习方式、冷酷的作品肢解,这些都使得学生的心灵变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教条、刻板。就语文教学来说,把育人、开发人的聪明和创造力的教育沦为一种高度工具化、科学化、技术化的练习,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消逝了。就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讲,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自学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是最重要的。要培养这些能力就必须加强文学教育。其一,童话、寓言、小说等文学作品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学生在对这类作品的大量审美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联想、想象能力就能很好的提高。其二,文学教育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对作品可以进行多元化理解。如用文学的眼光去阅读、感悟《项链》,可以理解为: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批判享乐主义的腐朽思想;也可以感悟出作者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辛酸生活的同情、对人物不幸命运的悲哀;同样,可以产生对主人坚强信念、为人忠厚的敬佩和尊重。所有这些,不再被知识系统所限制,被理性浅析所禁锢,让文学教育发挥它应有的思维培养力度,使学生有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有独特的感悟能力,进而发掘他们的创造潜能。

五、体验民族文化的美

纪霖教授曾说:“像现在这样一个语文教育,整个破坏了学生对祖国语言和中国文化的兴趣,这是一个比任何事情都要痛心的事。继续和发扬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展壮大的基础和基石。”我们的语文课应体现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教育,让孩子以小熟悉并热爱中国文化,让孩子以小就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美。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强化文学教育,让学生充分、整体感知文学作品,体味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精华,以而感受出色的语言,生发出对民族文化的由衷热爱。
(责任编辑韦雄)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