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

更新时间:2024-03-18 点赞:23314 浏览:10598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是一个广阔的领域,不关心广阔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所以语文教学应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本人通过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谈了几方面的策略和措施,供同行鉴戒。(1)在课文教学中找切入点联系社会(2)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关注社会(3)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反应社会生活。
【关键词】语文教学;结合;社会生活
语文是一个广阔的领域,“不关心广阔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这句话说的很到位,这不仅是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真切感受,也是对语文教学普遍有着的脱离社会生活现象的反思。
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夸大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教学方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很多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一门心思抠“知识点”,让天挣扎于题海之中,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索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被消磨殆尽,学起来耗时费力,效益低下。即便有的考得高分,也往往只能“玩”语言文字,人文精神却严重缺失,难以做到和谐进展。这种“残废式”人才,怎能在革新教学论文开放入国际竟争?怎能满足正处于快速、剧烈、深刻变革之中的社会之需求?又怎能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为对长期语文教学有关争论和探讨成果的总结和整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留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加强课内外的沟通……”这无疑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基于以上熟悉,我在使用语文新教材,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力戒关起门来教书,留意“开门教学”,眼光不仅看着书本,而且随时关注社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在课文教学中找切入点联系社会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入点。我十分留意把握这些切入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以而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
比如文言文教学,我不仅留意字词句式等知识的教学,还特别重视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及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在教学高中新教材中诸子散文单元后,我就利用课外语文活动,举办了题为《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的讲座,除先容了百家争鸣中诸家学说概貌,儒家成为封建社会至尊地位的背景、理由知识外。还着重浅析儒家学说对当代中国社会,对革新教学论文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负累。以而帮助学生辨正地浅析古人古籍,自觉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提高了他们观察、浅析社会的能力。
又如,在教学新教材中《内蒙访古》一文时,我看到中心电视台一则报道:成千上万蒙古野驴因外蒙古存活条件的变化,进入我国内蒙古阴山一带的乌拉特旗,当地有关部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我当天就结合《内蒙访古》的教学,由地理环境的先容切入,告诉学生这一消息。学生对课文产生亲切感,更加深了对环境保护意识。
再如,在教《善良》一课时,我先在学生中做了一个调查,了解学生对善良含义的理解,看目前善良是否已过期,再举了很多有关善良带来危害的例子,如东郭先生,农民和蛇,然后在班里展开讨论,学生能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对善良的理解,并说出自己身边有关善良的故事,最后,我顺利引导让学生明确怎样才能做好一个善良的人。
2.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关注社会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我留意精心组织开展,使其成为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
我坚持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前作5分钟演讲,并要求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以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索和困惑,如国企脱困不足、农业革新教学论文不足、官员腐败不足、社会中黑恶势力不足、同学联系和男女交往不足……我在其中予以点拔和引导,以中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作理性思索的能力。
我还组织每周一至两次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读报沙龙”、“社会观察汇报会”、“专题辩论会”等。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牢牢联系起来。有一个学生在“读书读报沙龙”活动中,先容了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在珠江三角洲,物质的富裕造就了一批“不读书、不务农、不做工、不经商”的“四不青年”。这个学生还以“不要做物质的富翁,精神的乞丐”,“小富则安的小农意识要不得”等角度对此加以评论。我深深感受到,不能小看我们的学生,只要加引导,他们是很能发现和思索社会不足的!
3.引导和鼓励学生写作中反映社会生活
由于长期受僵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刚升入高中时,写作阔别生活,虚情假意,“三股文”盛行。这使我焦虑并深感紧迫。我在作文教学中,采取耐心指导、热情鼓励的办法,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索人生,坚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努力,大多数学生能转变文风,写出反映社会、思索人生,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如,有一个学生在作文《卖西瓜》中,写农民“老忠”家的遭遇:寄托全年希望的西瓜熟了,雨却无停止地下,买瓜的老板难觅,老忠只得忍痛签订了亏本的卖瓜合同。“到了摘瓜的时候,天气奇好,瓜价攀升”,“老忠闷声地抱瓜过秤,抱瓜上车”。“车开走了,老忠拿着钱,怎么也笑不起来”。作文最后一段只一句“农民的出路在哪里?”。我读了这篇作文被深深地感染了。我与同事说,结尾这一问,简直是一个沉重的“天问”!
是啊,“老忠”一家是我们四周,乃至整个中国许很多多农民的一个缩影。文章反映的社会不足太复杂了——农业经营方式不足、农产品市场不足、农业基础建设不足、增加农民收入不足、农民生活保障不足、农民素质不足……写作的学生未必全考虑到这些,但其中的关注民生,思索社会,同情弱者的情怀,不正是当代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吗?
我将这篇作文打印出来作为范文,在评讲课中热情地先容给学生,引导他们思索文中提出的社会不足。并高度地评价作者直面社会,积极思索的眼光。在学生中引起热烈的反应和良好的影响。
还有一个学生在《乡村一瞥》一文中,写了他自己村中关于评选上报贫困户的现场会,看到乡领导和村干部相互勾结走后门,真正的贫困户榜上无名,村中的郭老人是一个无人照顾的孤寡老人,但最后没被选上,一句话也没说愤愤地离开了现场,就这事引发了小作者深深的感悟,现在的社会表象的背后不得不让我们担忧实在质的腐败,固然学生涉世不深,对社会现象理解不够,但他们也能对自己窥见的一点发表自己的看法,以而让语文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
经过以上这些努力,我所带的班学生对社会的视觉变得敏锐起来,人文素质有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也因此大大增强,教学质量得以全面提高。在各次语文考试中,成绩的进步处于学校同年级前列。
在语文教学中结合社会生活,是非常艰苦的事情而且耗时较多。它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创造性的劳动,并要求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教学中往往还要背负旧观念惯性的压力。这需要教师具备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我愿以此与广大同行共勉!
收稿日期:2011-10-15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