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种好自己田

更新时间:2024-03-20 点赞:3311 浏览:984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最近,笔者参加了县教研室组织的语文教研周活动,听了一位年轻教师执教的《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导入新课时,课件演示了少数民族衣饰和生活习俗的画面。随着课程教学的展开,又播放了故事片《阿诗玛》的片断。在课堂延伸阶段,“又用课件演示了一些画面,创设情境。一节课下来,课件演示的时间约有20分钟,几乎是一节课的一半,而用于提高语文素养的时间太少了。
反思:这种不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不仅挤掉了学生读书时间,而且过于直观的视觉冲击,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进展。学生的思维时空在多媒体的泛滥演示中渐趋狭窄,学生的想象力被束缚住了,课堂上的语文味冲淡了,多媒体“喧宾夺主”了。全国小学语文教学探讨会理事长崔峦说过:“语文一定要姓‘语’,新课标的确要求学生‘乐学’,但唱、跳、画、演的手段终极是为语文素养的天生服务的,离开了这个本源,语文教学就失去了‘本性’。”这节课没有捉住语言练习这个关键,把教学变成了“放映厅”,荒了自己的园。
之后,笔者又听了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执教的三年级的《秋天的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教师和着优美的音乐泛读了课文之后,提问:“秋天的雨美吗?”洁而响亮的回答:“美!”“想不想画一画这美丽的景色呢?”教师又问。“想!”学生又齐声回答。于是乎教室热闹起来,学生纷纷拿出纸笔画起画来。教师俨然一位美术教师,边画边指导。巡视一番后,又觉得多数学生画的效果不好,于是又耐心细致的指导了一遍。总算折腾好了,近20分钟过去了。临下课之际,这位教师还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赠予给听课的老师。
反思:语文课成了美术课了。的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注重课内外沟通,学科间整合,注重资源的开发,视野的拓展。”但是语文课没有扎实的语言练习,语文素养的提高就成了一句空话,语文的本性就迷失了。
此外,还有把语文课异化为音乐课、自然课案例的。怎么能种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呢?
综上所述,两个案例都没有种好自己的田。如何种好自己的田呢?笔者以为,我们应该回归教学本体,进行扎实的语言练习,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同时陶冶性情。

一、以读为本,感受语言。

新课标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们要把读作为开启语言宝库的钥匙,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披文入情,充分的触摸语言,感受语言。例如,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时,让同学们想象,民族小学的学生是怎样上课学习的。上课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学生很轻易想象补充:大家专心听讲,不东张西望;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的提问,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声音整洁响亮,声调抑扬抑扬。然后再移情拟物,转化角色——假如你是一只小鸟、蝴蝶或是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学习那么认真,课文读的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夸他们?引导学生体验对民族小学学生学习认真、书声动听的赞美;对人与环境融洽相处的憧憬。在此基础上朗读这些句子,会越读越美妙!

二、比较品味,赏析语言。

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思维的基础。”品味比较是阅读文章悟其神妙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我常常启发学生选择课文中的精美的词句,采用“加一加”,“换一换”等方式,剖析这些词语在作用、范围、色彩、情味等方面的细微差别,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花钟》(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一课时,我让学生把课文中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睡莲“以梦中醒来”,蔷薇“绽开了笑脸”,万寿菊“欣然怒放”,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舒展开自己的花瓣”,昙花“含笑一现”,全部换成“开了”,然后再分别读一读,比较比较,学生马上能感受到书上的句子真是太生动形象了。假如全部换成“开了”,固然句子也能读通,但是韵味全无了。
总而言之,笔者以为无论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如何深入,语文课还是要捉住语言练习这个关键,上出语文味,种好自己的田。
谷明贵,教师,现居安徽当涂。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