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开放语文课堂,还原语文教学本质

更新时间:2024-03-17 点赞:4011 浏览:934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新课程实施下,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了。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对语文的性质作诠释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性质十分明确地点出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语文以生活中来,也要回到生活中去。
在我的理解中,既然语文是交通工具,那么它就要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使得我们的受教育者能最大限度地与人交往、与自我协调、与社会融合、与自然沟通。既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它就要对学生承担其丰富人文内涵、拓展精神世界、提高品德修养等重责。有时我甚至幼稚地觉得语文就是调和剂,调和着作为个体的人与他四周的一切和谐相处,假如这个人与这一切不能有效地共处,那一定是语文的错,是语文教学出了不足,当然也是他本人的错,是他本人出了不足。总而言之,语文没学好。怪不得有人说:“语文素质犹如土壤,是学生这棵苗全面进展和终身进展的基础。”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到生活的层面上呢?下面我就谈谈我的一些肤浅熟悉和不成熟的做法。
1.要有“大语文”的概念和意识有句话大家都知道,就是“语文的外延等与生活的全部”。作为语文教师,不应该只盯着学生眼前的考试成绩和眼前的教参课本,必须有一个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大语文教育”的立足点很高,它不局限于某一节课、某一册书的教学,而是对语文教学进行总体的考察、总体的设计、总体的革新教学论文,着眼于学生的进展和未来,对学生的影响应该是深远的。

2.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注重情感体验

语文十分夸大“积累”,要积累,就要接触大量的活生生的语文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要积累,就要实践,在语文课堂、校园活动、家庭社会中去探究、发现和收获,在实践中积累,在积累中实践,在实践中运用,在运用中提高。
3.努力营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打通语文与生活的无间隔的绿色通道对此,我们在实施教学行为时,要尽可能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去唤醒,不要让学生的“主人”感缺失,要努力创设学习氛围、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切实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和成功。
因此,我主张营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课堂上,学生应该可以发表意见、发表作品,也可以展示才艺、显示特长。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就是我》一课的综合性学习时,我选择的是“模拟口试”这一教学课题。这一教学任务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围绕语文实践这一中心环节,力争在实践学习过程中丰富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质疑问难、善思会辩、探究合作的能力,真正培养学生实践、革新教学论文能力。五名应聘学生依次上台,展现他们的口才、文才和辩才,其中杨晓娜同学还即兴唱了《七子之歌》,李松同学表演了单口相声。这样围绕中心任务让学生尽情地体现自我、释放自我、提升自我,使学生思维得到进展,兴趣得到点燃,能力得到锻炼,心灵得到放飞。
在引导学生阅读方面,我充分利用好明著欣赏课,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阅读精美的诗歌散文。由于我觉得加强阅读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厚重学生文化底蕴的必由之路。在开学之初,我让每一个学生至少上交一本文学名著,建立班级阅览室,让学生自由安闲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决不霸占每周一课的阅读课,并留出充裕时间让学生去读名著,让文学去滋养、净化学生们的灵魂。我还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认真读三篇自选文章,并人手一本读书笔记,留下读书的痕迹,写下读书的心得,并做好平时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评估工作。我想,假如这一活动得以长期坚持,那将使学生们受益无穷。
总之,语文教学不能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把美好的情感强加以学生。应该着眼于未来,为每一个学生打下扎实的“精神底子”。那样,我们才是找到了语文的根、语文的本。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