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再熟悉

更新时间:2024-02-19 点赞:4458 浏览:100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教育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不同于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性是语文工具性教育的基础和条件,应在语文教育中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独特的人文教育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育;人文性;工具性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57-02
随着语文教育论述与实践的探讨进展,人们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联系早已达成了共鸣:“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相辅相成。但在教学实践中,更多的是突出和夸大了工具性教育,忽视了人文性或把人文性和人文知识等同了起来,没有充分发挥语文课的人文教育作用。

一、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不等同于传授人文知识的学科教育

人文性教育的目的是让学天生为健康的人,属于共性教育,无论什么学科都负有育人的职责。工具性教育更主要的是让学天生才,属于个性教育,不同学科培养的目的不同。不同学科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工具性教育方面。传授人文知识练习语文技能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程学科性的体现,和人文教育不是一回事。但以语文教育的实践看过分注重了语文的学科性教育,忽视了人文教育,甚至把语文的学科性和“人文性”等同了起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推动教学论文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实在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修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其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并重视人生的作用,以而体现教育的本质与理念。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确定为推动教学论文受教育者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上,而不是培养专业工作者,它是一种非职业性、非专业性的教育,其核心是修养和充实人文精神,而不是停留于获得有关的人文知识。知识的获得当然是必要的,但它不是终极目的,终极目的是要通过自我体悟与心灵觉悟达到人性境界的提升。同志早就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种精神就是人的精神,民族的精神,人类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人性不断提升的精神,而不是把人性降格为兽性或动物性。事实上,一旦人没有了人性,其所造成的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因此,我们今天讲人的教育,人性的教育,还不只是要求人们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会,还要善待自然,善待我们今天存活的环境,充分理解人生的作用,并把人生作用升华和社会价值实现统一起来。人文学科的教育,系指以人文学科为基本内容的教育。这种教育在中国古代的“六艺”教育和希腊的“七艺”教育传统中就已有体现。早期的人文学科教育更加重视人文方面的教育,不以培养专家为目的。然而,随着社会分工的进展及学科分化的日益加剧,教育的专门化日益明显,人文学科教育也走上了不断专业化的道路,脱离了它的初衷,演变成了一种以培养专家为目的专业教育。在中学阶段这或许是不得已的,由于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只有注重学科性教育才能在中考、高考中拿分。由于语文考试的主要内容是人文学科方面的,而很少考到人文性的一面。我们把“人文性”片面的理解成了“人文学科”的教育,传播人文知识和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不是一回事。“人文性”指的是“传道”,人文知识则是“授业”。在非应试的职业教育中,语文教育应当把人文教育放到首位,即先传道后授业。这是教育的要求,是社会对人的要求,也是学生人生进展的要求。

二、“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基础和条件

无论是人文教育还是技术工具教育,面对的都是活的人,受教育着都有着自己的意志品质,任何知识技能只有通过人才能发挥作用。而技术工具性教育活动也必须通过受教育者才能达到其目的。工具性教育是在人文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人文性教育是工具教育的条件,职业教育更多的夸大的是工具性教育,也就是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可面对的学生基础差,这种“差”绝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方面的,人文素质方面欠缺更多,由于中学阶段为了应付考试,更多的是知识技能教育,人文教育也大多是人文知识的传授,多是强迫学生背书而不是培养学生做人。假如职业教育撇开人文教育而去传授“一技之长”,这就是一种急功近利的不负责任的教育,是教育的悲哀。人文素质必然转化为人的外在行为,一个人人文素质的高低,在文化素养、审美情趣、思想感情、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出来。人的各种行为,都受人的意志品质的制约。一方面,人文教育欠缺会导致学生没有理想和目标,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工具性”教育的目的很难达到。职业教育面对的学生基础普遍不好,但假如我们把知识技术教育效果不好的责任都推给学生,是不科学也是不公正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可能浅析过其中的理由,但我们在浅析时过多的是现象,如没有学习热情、上课不认真听讲、缺乏恒心毅力等,但这些现象又是什么理由造成的可能就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了,但学生缺乏理想、缺乏对社会和人生的正确的思索熟悉是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假如抛开了对学生人文性的教育,工具性教育也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这已经为教育现实所证实。另一方面,知识技能要转化为学生解决实际不足的能力才有用,而这种转化也必然受人文素质的制约。中学教育中,各门学科都试图把学生培养成本学科的专家,语文教育花了大量的时间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和鉴赏能力,但我们的学生又有多少成为了作家和评论家呢?作家和评论家中又有多少是仅凭学校教育培养成的呢?中国古代的教育更多的是人文教育,但古代的中国不缺乏伟大的自然科学家。战争后尤其是“五四运动”后,自然科学教育逐步取代了人文教育,成为了教育的主要内容,却没有培养出更多伟大的自然科学家。
以职业教育的近况来看,人文教育的缺乏使学生没有理想目标,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固然在工具性教育方面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学生学习的效果难尽人意,这绝不仅仅是“学生基础太差”的理由。忽视了人文性,工具性教育也难做好,因此,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基础和条件。

三、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人文教育的独特作用

人文教育是各个学科的共同任务,绝不仅仅是语文课的任务。但语文课程在人文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这是语文学科性特点决定的。以内容上看,语文教育的工具性教育是以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为基本内容,这些事例本身就是人文教育的素材,其更形象、更具体、更便于学生理解。对学生的意志品质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这是语文教育同德育及其他学科在人文教育方面最大的不同,德育及其他学科在人文方面的教育功能是直接的。语文课程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会逐步变成学生内在的素质,比直接的说教效果更好。但是,受教育功利化的影响,语文教学中更多的是策略技艺教学论文方面的浅析与练习,目的不是培养和练习学生的意志品质,而是用这些策略和技艺教学论文在考试中拿分。
因此,应当把语文教育还给大众,培养作家或评论家不是语文教育的目的,语文教育也承担不了这种责任。应当把精力更多的放在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方面,让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人生进展的需要。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