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

更新时间:2024-02-28 点赞:28753 浏览:13277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些诗句告诉我们:通过“比”,我们可以了解本来并不了解的事物;通过“比”,我们可以深谙事物之间的个性差别,而且能以更高层次上达到对事物自主丰富的个性化解读。因此,比较是人们熟悉鉴别事物一种有效的策略。
比较阅读本来就是文学有效性阅读的一种好策略,是现代高中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人教版必修课程的“研讨与练习”中就设计了大量的习题对学生进行练习.比如语文必修②第四单元第11课《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后设计了以“我了解的北大”为主题作墙报的作业,这实际就是比较阅读。再如,必修⑤第二单元,学完《滕王阁序》后,明确要求与《兰亭集序》进行比较阅读。组织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它既能激活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知识的储备,还能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鉴赏能力,起到示范作用,为学生以后的自主性学习铺路。我在课堂教学中把比较阅读分为三种:借入比较、等价齐观、仰止而视。

(一)借入比较

目前,我们在鉴赏一篇文章时,已经摒弃传统的那种“字—词—句—段落—中心”的简单浅析法了,代之采用欣赏性学习,统观全篇着力浅析文章的语言、结构、手法、风格、思想等等。假如执著于一篇文章来浅析,未免使教学流于单调枯燥,不足以体现文章的个性特点。这就需要引入其他的篇章加以浅析比较,既凸现了文章的特点,又丰富了课堂,还能锻炼学生的浅析、鉴别能力以及探讨能力。以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为例,文章中描写月下荷塘时有如下文字: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点缀着些白花,有婀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的,有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初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假如对这一画面进行简单的修辞浅析就嫌单薄,我们可以引入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让学生来浅析二者的异同,体味这片“荷塘月色”的美好情韵。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两者同样是对荷的描写,却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1.地点不同。前者是对北大清华园荷塘的描写,后者是对西湖荷景的描写。2.体裁不同。前者为散文,描写详尽,意蕴绵长;后者为诗歌,短小精悍,耐人推敲。3.修辞不同。前者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和通感等修辞策略,如绘画中的工笔细描,荷叶、荷花、荷香无一不着,精美细致;后者用白描的手法,没用任何修辞,“自然去雕饰”,清新自然。4.时间不同。前者写夜晚的荷塘,它呈现出一派朦胧、静谧、和谐和淡雅的景象,如对“白荷”的一系列比喻无不显其淡雅清幽。对荷香的描绘,“渺茫”一词无不显其朦胧缥缈。后者是白天的景象,它展现给人们的是一幅明丽、鲜妍、灿烂的画卷,这突显在“碧”和“红”两个字上。5.着眼点不同。前者着眼于微观个体荷叶、荷花和荷香的描绘;而后者着眼于宏观整体描摹。浅析到此处,已基本明朗,你可以提出如下不足引导学生深入思索,以便学生更深层次地把握文章内涵。
不足:“这两个画面,哪个更真实?为什么?”
学生很轻易回答出后者更真实。深入思索可以得出这和写作背景、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有关。继而引导学生熟悉到杨诗通过对六月荷景的描写,抒发自己对美好景色的热爱,所写景物具有真实性,布满现实主义色彩。而朱文对荷塘的描绘更多掺杂了自己的心境,当时的社会现实使作者内心“颇不平静”,所以他才在自己的笔下的这片“静美、和谐”的荷塘中寻找寄托,以至于这片荷香月色带上了作者的理想主义色彩。通过一番比较鉴赏让学生全面、深刻地把握这一节的描写。
这种比较应该留意是以一篇文章为主,借用其他的文章是来浅析这篇文章的,所以主体应放在这篇文章上,不应喧宾夺主。浅析时还要留意以细部着手,达到精析。浅析角度主要集中在背景、体裁、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语言特点、隐讳含义、思想感情和结构特点等方面。

(二)等价齐观

对于一些相关的文章,我们有时不分主次,综合地比较浅析它们的相关角度,来锻炼我们的综合浅析能力,以及对文章深度开掘的能力,颇有探讨性色彩。一般来讲,着眼点比较大,要统观浅析全篇的取材角度、文体特点、美学价值、作者思想和语言风格等,有一定难度。在课堂(下转34页)(上接32页)教学中,我们可以给学生列出比较的角度,以免学生无以着手或者泛泛而谈。以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和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为例,可以引导学生以它的体裁和语言特点着手:同为散文,但前者是骈体文,多用四六句,句式工整,语言华丽丰美,读来朗朗上口,以辞胜;而后者为一般散文,句式错落,语言质朴自然,读来抑扬抑扬,情深意长,以意胜。晋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比较阅读和这相似,老师还应该提示学生魏晋玄学和大唐除旧布新的背景材料。
再以鲁迅的《药》和叶圣陶的《夜》为例,两篇文章题材固然不同,但有很多相似性,可以引导学生以以下方面浅析其相同之处:1.小说取材。两篇小说均取材于重大政治事件,都描绘了革命低潮时期中国的社会现实。2.标题设置。二者都是一字标题,简洁且意味深长,富有象征作用。“药”,即指人血馒头,它不能医病,又喻指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治疗中国的良方;“夜”,既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也象征了中国当时处于白色恐怖黑夜之中。3.结构特点。两篇小说皆用了双线结构,运用一明一暗两条线串起故事情节。4.环境衬托。《药》与《夜》分别借助对秋晨、清明和夏夜的描写来烘托阴森恐怖的气氛,都再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以而增强了文章的悲剧性。5.感情基调。两篇小说都写于革命低潮时期,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但结尾处又皆有亮色:瑜儿坟顶围着花环,老妇人勇敢地担当起抚养幼儿的责任。
通过以上浅析就可以达到对两篇文章的宏观把握。假如你觉得这样指定角度的策略太死,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列出浅析角度,再让他们自己选出最为重要的角度进行浅析,既锻炼了他们的辨识力,又调动了其主动性,有时还能找到一个有创发性的角度呢!在浅析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爬到最高处,务求深入透彻,达到鉴赏探讨的高度,肤浅的浅析是没有效果的。

(三)仰止而视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会苦于学生一篇篇写下去却没有长进,其中理由之一就在于学生找不到自己作文的症结所在,看不到和别人的间隔,无以改善,也就没有进步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们可以通过比较阅读,浅析自己和同学或名家的差距,改善鉴戒,以而提高作文水平。比如,在作文讲评时,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教学环节:1.浅析自己作文的优劣得失,对自己的作文有一个大概把握;2.由教师或学生阅读范文,讨论其优点,结合自己的作品细加品评,学习鉴戒;3.通过多媒体,传输相关题材的名家作品,让学生以形式到内容进行多方比较浅析,以而找出自己的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

4.重新布置作文题目,练习落实。

任何学习都是一个模仿革新教学论文的过程,作文更是如此。自古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丰富写作知识和技艺教学论文,在比较中找到努力方向,在练习中提高写作能力。
假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得法,学生能很快掌握比较阅读的策略,终极形成一种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第三中学)
责编/董璐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