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词语教学

更新时间:2024-02-10 点赞:32910 浏览:15555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最根本的教学内容。在进行词语教学时,根据词语及文章的特点,将词语教学设计融入到对文章的理解之中,通过“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蕴、介入表演感悟词语的趣味、链接生活体验词语的情感、想象写话发掘词语的内涵”等多种教学手段,在品词析句中使词语教学与课文内容相结合,相互照应,贯串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让词语教学涌动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 词语教学;结合语境;介入表演;链接生活;想象写话
字词是构成段、篇的基础,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恰当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感受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辨别词语的感彩”等要求。而我们常见的词语教学方式是,老师带领学生认读正音之后,让学生谈谈对词语的初步理解,然后就进入课文内容的浅析,词语的意蕴、情感,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这样的词语教学,简单而缺乏生命活力。如何让学生有效地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使词语教学活力四射呢?

一、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蕴。

词语“存活”的环境就是所在的文本,理解词语必须首先考虑语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交流感受、感情朗读,结合课文情节“悟”出词语的意思以及词语所饱含的情感。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的“雪中送炭”这个成语,可先让学生朗读全文后说说哪一部分特别感动,学生说到大娘冒着炮火给阵地上的志愿军送打糕这一情节。
师:什么是“雪中送炭”?
生:“雪中送炭”就是下雪时送炭给别人取暖。
师:对,这就是“雪中送炭”的字面意思。还有什么情况下,也可以被称为是“雪中送炭”?
生:在别人有困哪、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就是“雪中送炭”。
师:课文指的什么?
生:在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之时,朝鲜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战士送来打糕。
师:由这件事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朝鲜人民非常关心、热爱志愿军战士。
师:带着这份感受读一读这句话。
(该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朝鲜人民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师:把你的感受送进朗读中。
(该学生朗读时声情并茂。)
师:所以志愿军战士才会布满感激地说——
(生齐读:这真是雪中送炭呀!)
美学教育家朱光潜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上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在教学“雪中送炭”时,老师结合课文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让学生对“雪中送炭”产生独特的理解,获得对词语的整体感悟。课堂上,学生不仅记住了词语的意思,对词语的感彩也有了领悟,并带人朗读之中,让感情有了喷发的场所,所以人人读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

二、介入表演,感悟词语的趣味。

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演员。”的确,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和表演。因此,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肢体语言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如在教学《以现在开始》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叫苦连天”有直观生动的感受,我这样设计:
师扮演袋鼠大王,学生扮演小动物,分角色演绎课文里的故事情节。
师:以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跳着走路!袋鼠大王发命令了,动物们,你们还不快跳?!
(生在自己的位置上欢快地跳着,不一会儿,有些“小动物”就坚持不住了,纷纷叫苦。)
师:动物们,现在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气喘吁吁,腿都发麻了!
生:好累呀!袋鼠大王你喜欢跳着走路,我大象可不行呀!
生:脚好酸好重呀!
生:我都热得满头大汗了!这日子可怎么过呀?
师:这真是叫苦连天呀!
维果斯基说:“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有着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当学生全身心融入到词语及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在亲身表演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展现,创造力得到充分开发,对词语的理解便更加深刻灵动,不仅使词语教学布满趣味,而且“叫苦连天”这个词语的情感体验以此也深深地镌刻在学生的心灵中。

三、链接生活,体验词语的情感。

叶圣陶先生以为:“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以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读到的语言文字与生活经验联系。”联系生活,就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手,利用学生生活中有过的经历和体验,打通词语和生活相联系的通道,唤起学生头脑中与词语相关的表象和情感,使词语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应,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理解词语。记得特级教师朱瑛执教《林海》时是这样处理的:
师:什么叫“盛气凌人”?你能联系平时的观察来解释吗?
(学生联系实际说)
师:你们已经充分理解了“盛气凌人”的意思。课文中的“盛气凌人”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生:课文中的“盛气凌人”是用来形容秦岭的。
师:你们想看看秦岭是怎样“盛气凌人”的吗?(出示秦岭的图片)
师:现在你能说说你心目中“盛气凌人”的秦岭是什么样的吗?
生1:秦岭非常高,而且很陡峭。
生2:假如我站在秦岭上,肯定发抖。
师:大兴安岭的“岭”是什么样的?(出示大兴安岭的图片)
师:我不要你说,请你把这种感受带到课文中去读,读出大兴安岭的“岭”的特点。
(学生朗读,声情并茂)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要求建立“大语文观”。词语教学离不开生活这一“源头之水”。只有把读到的语言文字与生活经验沟通起来,才能深得文章旨趣。认知心理学也告诉我们:人已有的熟悉结构对当前的认知活动会起到决定作用。片断中朱老师提出:“什么叫‘盛气凌人’?你能联系平时的观察来解释吗?”的不足,犹如一枚石子投入水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他们累积的生活经验,正确地理解了“盛气凌人”的意思;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把秦岭的“险”和大兴安岭的“柔”进行了比较,通过朗读感悟“柔”、体现“柔”。这一语言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对课文描写的秦岭和大兴安岭有了具体的领悟,同时,这样的引导也将朗读落到了实处。

四、想象写话,丰富词语的内涵。

小学生学习词语,多半是以感性化、形象化入手,逐步走向概念化、理性化,这是由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所决定的。词语教学要以这点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写话练习,让学生在感性化、形象化的写话过程中发掘词语的内涵,使词语在学生大脑里活起来,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实践。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的“饱经风霜”时,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想一想那位拉车人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然后给学生示范开头,让学生接着“那位拉车的才30多岁……”这一开头展开写话练习。由于老师引导得体,启发到位,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学生思路,一位位学生都写出了饱含深情的话。如:“这位拉车的才30多岁,可看上去足有50来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圈深深地陷了下去,眼里布满了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
于老师巧妙设计想象词语意象的课堂练笔,使本来相对静止的“饱经风霜”一词在学生心灵中被激活了,赋予了词语强烈的生命活力。“饱经风霜”一词的练笔,也丰富了学生对车夫这一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和对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的熟悉,使伴随深刻的体验,“饱经风霜”已经不是游离于学生精神世界之外的异客了,而是成为了学生精神世界富有活力的生命元素。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言语,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气力,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一树一菩提,一“词”一世界。词语教学要因字而异、因词而异、因文而异,以词义的感悟为核心,融字音、句段、体验、情境、课文内容于一体,使词语的掌握与内容的学习、情感的熏陶有机结合,贯串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让词语教学涌动生命的活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