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语言形式,回归语文教学本体

更新时间:2023-12-25 点赞:6060 浏览:209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探’就是摸索的意思。小鸟探出头想看看喂养它的人是什么样儿,狠不狠,可不可以交朋友。”
这里教师捉住学生的“错误”,紧扣重点词语进行探究和推敲,既点燃了学生灵性的火种,又使学生品味出作者运用语言的精确性。
第二,可以以文章的重点句、中心句入手,让学生对语言进行比较、推敲、品味,以领悟语言运用的魅力。
例如,安徒生的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段写大年初一的清晨,人们发现小女孩冻死在街头。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多么幸福,随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在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幸福”,但它们的作用却截然不同。为了让学生正确地领悟它们的内涵,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去“读懂”这个句子:一是,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读。这位学生读得既流畅、抒怀,语调中又洋溢着幸福感(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文意)。教师引导学生思索:这位同学读得怎样?他(她)所表达的感情对不对?对此,学生难以把握;二是,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想一想:小女孩在什么时候、什么心情下感到幸福,她“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又是指什么?经过思索、讨论,学生熟悉到:小女孩幻觉中的幸福是令人心酸的,死了的幸福又是令人恐惧的。这时再读这一句,学生读得非常深沉、低缓,布满了对小女孩的同情;三是,教师问: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抒发这种感情,而是反过来写她“曾经多么幸福”,写她“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呢?学生再次陷入了困境。这时,教师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是在除夕的夜里被活活冻死的”这句话,让学生与课文的结尾比一比,感受课文的写法有什么好处。通过讨论,学生明白:课文表面是在写幸福,实际上是在写她的不幸。幸福与不幸能形成很大的比较,更能体现作者对她的同情。至此,教师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反差越大的事物越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以喜写悲悲更悲的效果。”(教师板书“以喜写悲悲更悲”)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读这句话,欣赏作者的写作技艺教学论文。
这样组织教学,学生对“幸福”的熟悉逐渐明晰:一个小女孩跟慈爱的奶奶走了,很兴奋,很快活——实际是指小女孩死了——小女孩死了才感受到幸福,感受到了小女孩悲惨的人生,增加了故事的悲剧性,继而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与小女孩比童年,感受幸福的可贵,生命的美好。教师捉住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通过有层次的引导,使学生在文本中“走”了一回,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越来越深刻。这一过程实际也是完善学生精神世界的过程,是学生语文素养和精神同时得到滋养的过程。

三、可以重点段入手,让学生对语言进行比较、推敲、品味语言运用的节律美。

《猴王出世》中有一段语言:“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品味语言的节律美,我们不妨改写成下面的一段话:“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吃的是草木,饮的是涧泉,采集山花,寻觅树果;与狼虫结伴同行,与虎豹成群结队,獐鹿是他的朋友,猕猿是他的亲人;晚上住在石崖之下,早晨游走在岩穴之中。”改后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熟悉到:改写后的句子表面看来内容并没有什么变化,但原著中的句子排列整洁,用词简洁优美,句式铿锵有力,节律感非常强。运用这样的语言形式把那种活泼跳跃、顽皮可爱、机灵灵敏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而改写过的句子不但拖沓啰嗦,而且与刻画形象特点的效果相差甚远。
第四,可以文章的写作手法入手,让学生对语言进行比较、推敲,品味作者体现手法的独具匠心。
一篇文章的形成,作者在体现手法上总是要进行精心雕琢,既能增强作品的魅力,又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在教学中要捉住这些特点,引导学生去品味学习,吸收其精华。
比如,有的文章语言现象比较外显,固然一读就明,但细细揣摩,作者在体现手法上却是匠心独具。像《穷人》一课中,作者在写到桑娜将两个孩子抱回家时,把那种极度矛盾和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描写得惟妙惟肖。这样的体现手法可用来进行阅读想象练习和学习心理活动写法的教学;再如,以文章结构的角度来看,《颐和园》一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移步换景的方式来行文,文章每一段的第一句都点明了作者的观察立足点,将这些句子连起来,就是文章的行文线索和主要内容。《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含有因果、并列、总分等多种的句群结构。这些谋篇布局的体现手法,都可以引导学生细细揣摩和加以学习。
另外,有的文章语言现象比较隐蔽,轻易被忽略。如《翠鸟》中的“翠鸟蹬开桅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桅杆还在摇摆,水波还在荡漾”。这句话初看并没有什么深奥的,但细细揣摩便会发现:前句直接描写翠鸟捉鱼动作的迅速和灵敏,后句通过景物以侧面衬托翠鸟捉鱼的动作之快,直接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得非常巧妙。这样的体现手法都应该引导学生去品味学习。
总之,观照语言形式是语文教学的本体回归。理解语言形式,才能真正学会阅读。也只有捉住语言形式这个语文教学内容的“纲”,才有可能将语感教学、语言知识教学和思想感情教育熔于一炉,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