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小学语文教学最高境界

更新时间:2024-03-16 点赞:22940 浏览:10524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有着着许很多多形式主义的东西,这样的教学背离了语文学习的本真。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走简化之路,教学中,要精选教学内容,要删去繁琐的浅析,删去花哨的策略手段。
关键词:语文教学;删繁就简;返朴归真
中图分类号:G62

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7-0093-01

时常听教师说,上课很累。经常在课堂听课,看到教师上课,真累。为什么累?由于我们上课时,教学的思想不够明确,我们总想把课文的每一段,每一句,每个词语都讲到。我们害怕讲不到,担心学生学不到。说到底,我们对学生不相信。二是对教材的探讨不到位,不知道课文的重点和教学的难点,所以在教学上均匀用力,面面俱到,结果是面面不到。
这种高耗低效的教学必须革新教学论文。我们应当一种倡导简约而不简单的语文教学,追求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策略,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进展"的教学理想。也就是说,无论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手段的选用,都要进行简化,洗净铅华,追求一种扎实、朴实、真实有效的教学,推动教学论文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
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删繁就简”?

1.删去面面俱到的教学,教学内容要简

教材只是个例子,教师要重视教材的作用,但是不能"唯教材"。对于教材中的学习材料,可以进行公道的整合、取舍,对于一些不符合时代精神的内容可以适当地舍弃。
王荣生教授以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语文课教学内容隐含在一篇篇课文之中,学生对于语言材料的学习,并不是以零开始的。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阅读教材大部分内容已没有什么障碍。语文教学应该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行,不必走马观花、面面俱到。似乎什么都教了,但是什么都没有给学生留下,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实现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此外,教学目标也要简明,三维目标要进行整合。
很多课上,教师过于关注教材“说什么”,把教学停留在理解教材的层面上,过于重视人文性的开掘,微言大义,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语文味尽失。
语文教学的聚集点应该是话语形式,即“怎么说”而非“说什么”。语文课固然要理解文本内容,但是理解内容并不是主要目标,学习其表达形式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我们不能“自得而忘言”,在指导学生阅读感悟时要忌琐碎,要提倡整体感悟,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捉住关键词语来切入。比如孙双金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就捉住“诚心诚意”这个带有纲领性的词语为切入,使学生领悟到齐备求贤若渴的心情。纲举起来了,目就张开了。在解读文本时,要善于发现文本中感到陌生的语言材料,关注那些值得理解和感受的语言文字,尤其是那些含义丰富而蕴藉的词句、段落、更值得揣摩、推敲与品味,读出文字背后隐藏的意思,获得个中独特的滋味。《爱如茉莉》中描写“病房里爸爸紧握着妈妈的手趴病床上睡觉了”一段,借景抒怀,语文细腻精美,不可不读,不可不品,薛法根老师引领学生去发现那些写得“特别”的语句。一个“探”字,让学生感受到颇具人性美,轻柔柔柔地笼罩着他们,就像爱,播洒在小小的房间里,一切景语皆情语。
精选教学内容,集中有限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在语文精华处驻足鉴赏、潜心揣摩,反复涵泳,直至领悟个中滋味,达到语文教学删繁就简的新境界。

2.删去机械繁琐的浅析,引导学生情感体验要简

时至本日,繁琐的浅析仍大行其道,有时改头换面,由“满堂灌”变成“满堂问”。走进语文课堂,我们发现,除了公然课,受应试教育影响,语文课堂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在文字中徜徉涵泳,在文质兼美的语言中潜移黙化,而是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当作知识点逐句逐段地讲解,生怕学生理解不透。学生不是自己主动消化语言文字的美餐,而是被动吸收他人咀嚼后没有营养的语文快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浅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用儿童的视角来看待儿童,尊重儿童的独特体验。课堂上,教师别忘了把自己隐藏起来,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整堂课上就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或朗读或思索或发表观点或写作,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满堂问”是变相的“满堂灌”,且隐蔽性更强,危害更大。教师将课文掰成碎片,化作一个个零碎的不足,把原先的结论通过一个个不足以学生嘴里说出。提高过于频繁,不足过多,学生得不到充分思索的时间,教学形式单一,教师过多地依靠提问展开教学过程,当学生的回答与自己的预设相悖时,就不断增加提问数量以解决尴尬局面,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则没有提问的习惯。
课堂上的提问要为教学目标达成服务,应当能激起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时候同时进展思维能力。不足不宜提得太碎,教师要努力寻找能贯串全文的不足,围绕文本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有价值的不足,引导学生读书,思索解答。把不足变成话题,让学生在回答中提高表达能力。

3.删去花哨的策略手段,引导学生潜心会文

有不少语文老师为追求所谓的“时髦”,每拿到一篇课文,还没读两遍,便考虑怎样上得出色──做什么样的课件,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小组合作”,哪里可以拓展、发散,哪里可以有“多元解读”,如此等等。试图以“歪路左道”来掩饰自己的肤浅和浮躁,以花架子哗众取宠。殊不知,“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者辛辛劳苦”。
课改的实施,新的教育技术也层出不穷,这是时代的进步。但是部分教师过分看重现代教育媒体,追求课件的精美、音效的逼真、画面的绚丽,课前准备的大部分都用在课件制作上,用课件来图解文本,语文学习像是看连环画或是动画片一样,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课堂上教师就在忙着切换画面,根本没有精力与学生交流。文本,一课之本;课件,课堂的零部件。革新教学论文的终极目的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再华美的课件也替代不了学生的课本,再巧妙的课件也代替不了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阅读体验。只有公道地使用现代教育媒体,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辅助作用。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多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组合作讨论式的学习方式。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不足一呈现,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索,就组织讨论。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匆忙展开讨论,其结果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
活动化的教学策略让课堂布满情趣,但有时教师只求表面上的热闹,唱歌、画画、表演通通进了课堂,活动未能推动教学论文学生理解、掌握文本的语言。一位老师在教学《王二小》中“恶狠狠”一词时,问:“‘恶狠狠’是什么意思?你能学着敌人‘恶狠狠’地对王二小说话吗?”学生到台前表演敌人,说着影视作品中日本鬼子半生不熟的中国话:“小孩,你的死拉死拉的,八格亚鲁!”这样的表演简直就是闹剧,对学生的生命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无任何作用。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小学语文数学骨干教师培训讲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
[2]周成平:《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孙惠芳:《让提问走向有效》.江苏教育探讨.2007(3)
[4]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