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期待视野”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31 点赞:4627 浏览:1364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要使语文阅读教学轻松高效,培养学生的“期待视野”非常重要。首先,要注重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其次要有意识地刺激学生的期待视野,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解读期待视野,以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
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中明确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以及批判”的方式来实现对学生思维空间上的拓展,以而提高阅读质量。当今著名的教育学以及儿童心理学家阿莫纳斯维利也以为,在阅读中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假如学生对阅读没有兴趣,那教学注定是失败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注重拓展、刺激学生阅读的期待视野。德国美学家姚斯曾提出“阅读期待视野”的概念,简称“期待视野”(horizonsofexpectations),它是文学接受的发生阶段特有的一种读者心理情况教学论文,是读者的一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新课程》中明确指出“要努力扩大阅读视野”,要通过广泛阅读来扩大期待视野,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的方式来实现对学生思维空间上的拓展,以而提高阅读质量。由此出发,语文教师要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首先要以培养学生的期待视野开始,在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刺激学生的期待视野,鼓励学生多角度地解读期待视野,这才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多层面地拓展期待视野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感叹学生的情感意识无法唤醒,情感因素无法激活,学生对阅读没有兴趣,更不会产生期待。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熟悉便失去了熟悉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气力,引起积极的留意、记忆和思索。”那么怎样才能引起学生的留意、兴趣和期待呢?笔者以为对阅读内容在期待视野上的有效拓展显得至关重要。大致可以以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以某一个作品的节选拓展到整个作品。在语文阅读教材中,由于篇幅和内容上的限制,有些课文都是一些作品的节选,固然这些节选的内容都体现出了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假如可以对全文进行阅读,会对节选出来的文章有更加深入地理解。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的相关章节,让学生了解鲁智深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拳打镇关西的前因后果,以而对鲁智深的性格特点以及文章内涵有更深层次上的把握,也更轻易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联想和体验;又如在教学《关雎》和《蒹葭》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选择《诗经》上的其他一些章节供学生阅读,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以而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作品深层情感的热情。
其次,以某个作者为中心,以某篇作品向其他作品拓展。这种拓展方式主要是对某一位作家的思想感情、写作风格实现系统性的了解,在拓展阅读视野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就以鲁迅先生的文章为例,初中课本中的《以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以及《藤野先生》,都是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写于1926年,以相关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在那个时期作者情感和思想上都处于一种痛苦和迷茫的状态,假如单看以上这三部作品,也许学生不会有深刻的感悟,但假如引导学生去阅读作者同时期的《鹞子》以及《秋夜》等作品,就会对鲁迅当时的情感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最后,需要对某些文章进行相关文化背景上的补充和先容,某些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模糊的理解可以作深入探讨,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保持期待的热情。比如在对高尔基散文诗《海燕》的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只看到表面内容,以为这不过就是对在狂风雨中不断抗争的海燕以及斗争行为上的描写,这样的理解就不能激活学生潜在的情感因素,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自然也就不会对文章产生更多更远的期待。这就需要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只有通过期代背景的拓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海燕的象征作用、文章所运用的写作手法以及文章背后所要表达的深意,以而激活学生潜在的情感因素,使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积极主动地走进课文,走进课堂。

二、有意识地刺激期待视野

罗杰斯以为,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就必须让学生面对有兴趣的或有作用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让学生通过阅读来天生期待,把学习看成是提出不足、浅析不足、解决不足的过程。同时要提醒学生留意细节,要关注文章内容和故事情节的进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刺激学生的期待视野,唤醒学生的期待意识。

(一)在疑惑中产生期待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探究真理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教学论文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策略。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期待视野的刺激方面,笔者主要注重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学生有疑问,才会有兴趣去探究,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假如可以解答不足,不但可以加深对不足的理解,而且还会让学生产生更多、更广泛的阅读期待。所以教师要善于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涛”,引导他们在“疑惑——期待——发现——疑惑”的循环往复中探讨新知,提升阅读能力。如杜牧的《赤壁》,看起来是一首咏史诗,但给人的感觉又不只是咏史那么简单,这时学生的心里就会产生一种疑惑,一种期待。作为教师,就要善于捉住学生好奇渴求的期待心理,让学生的期待视野和作品之间产生一定的“美学间隔”,酿成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不断更新的“期待”之中。另外随着学生对作品的进一步探究,学生在扩大阅读视野的同时,会由于时代、阅历等理由,无法理解文章中的某些句子和观点。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强烈的阅读期待的支配下,带着不足去查阅相关资料,寻找答案。如《信客》一文中,学生对“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这句话很不解,这时教师不要忙着解释,而应该引导学生在疑惑中形成渴望,在自主释疑中形成新的阅读期待。

(二)于细微处天生期待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所以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领悟课文语言的词意、句义及其意蕴境界,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于细微处深入探究,发掘文章字里行间的情感因素,这样才能真正唤醒学生的期待意识,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如《老王》一文中这样写道:“‘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这是一个很轻易被人忽视的细节,却值得期待:作为妻子的杨绛真的不知道理由吗?还有一处:“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这位老先生是谁?作者知道吗?有可能是默存吗?阅读过程中,教师假如能提醒学生留意这些细节,于这些细微处形成新的阅读期待,然后带着这些期待去阅读作者更多的作品,了解作者的为人与为文,就能更正确地理解文章,也能更好地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叶老曾指出:“鉴赏文学作品的目的,岂但给你一点赏文的兴趣,还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面进展。”有意识地对阅读视野进行刺激,应该是达到这一层次的有效途径。

三、多角度地解读期待视野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关注学生获得开阔的智力活动背景,提供给学生大量的自由阅读时间。夸大“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索,在思索的同时能够阅读”。这种以生为本,尊重学生阅读体验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阅读文本产生独特的理解和感悟,而学生体验的独特性和多元性又体现了语文教学过程的丰富性和灵活性。所以要使学生对文章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就要让学生投入到作品描述的氛围中去,感受作者的欢快和痛苦。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多积累一些生活体验和感悟,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这样不仅有利于正确把握文章的意境和意蕴,同时可以提高自身的欣赏力和感悟力,为进一步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章的独特理解,鼓励学生以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意,让学生在阅读中始终保持期待的热情。
《湖心亭看雪》中有一句景物描写:“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可是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解读作者隐藏在这里的情感呢?这就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身世遭遇以及当时独往湖心亭看雪的心情,才有可能正确地判定、体悟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中的情感内涵:其中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感慨,有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有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有深沉的故国之思,有倍受压抑的惆怅与苦闷,更有几分超脱与旷达。如此深厚的情感内涵,仅靠译“语”成“象”是无法体味得到的,没有广泛的阅读基础,没有情感经验的催化,是难以感受殆尽的。所以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对文章的感悟是丰富多彩的,一千个学生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且每一个学生的体验、感悟都是最真实、最具个性的。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所以必须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充分阅读的过程,让他们自觉自如地期待感悟,同时要做好引导工作,做好“文内”、“文外”功夫,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激荡多样,让阅读成为诗意的栖居,让语文成为精神的家园。
综上所述,随着语文教改的进一步推广和深入,教师应多方面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要使“期待视野”在阅读教学中焕发巨大的生命力,推动教学论文教学走向成功,还要靠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论述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在摸索中创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向彩祥.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阅读[J].文学教育(下),2008,(01).
[2]杨晓霞.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渗透[J].莱钢科技,2006,(03).
[3]柯传伟.浅谈中学写作教学中的“期待视野”[J].现代语文(教学探讨版),2009,(07).
[4]孙映慧.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愉悦[J].西北职教,2006,(12).
[5]余晓青.浅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
(屠军芳浙江省三门低级中学3171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