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些思索

更新时间:2024-02-18 点赞:5721 浏览:1688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课是基础的基础,学好语文课,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浅析和理解能力,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文化水平,同时可以帮助他们增加专业艺术的理解。
关键词:综合素质革新教学论文学习习惯哲学思想美育
众所周知,语文课在学校教学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是基础的基础,学好语文课,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浅析和理解能力,而作为一名艺术院校的语文教师,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讨,感到伴随着正常的语文教学的同时,穿插进哲学、美学、政治、道德教育,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文化水平,同时可以帮助他们增加专业艺术的理解。

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学生为了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乌申斯基说:“习惯是教育气力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终身享用,“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洛克语)”。
固然良好的习惯大家都去提,都以为是重要的基础工作,但却是很少在课堂上见到教师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良好的习惯就谈不上自觉的学习,也就谈不上能力的培养。
结合艺术院校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我坚持做到以下一些:
1、语文教师首先要全说普通话,在此基础上要严格要求学生在语文课上必须说普通话。我校由于专业性较强,各科学生的普通话程度不一。比如:吕剧表演专业的学生,上专业课时用本地方言,而把这一习惯“保持”到语文课上;美术专业的学生也有很大一部分不讲普通话;其他专业的学生有一部分男生不讲普通话,针对这一情况,我要求他们上语文课时必须讲普通话,而且故意多次点名这些学生朗读课文,回答不足,做普通话练习。
总之一句话,让学生时刻记住:进行正常的交际,必须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

2、勤动手动口动脑。

艺术院校的学生,有不少上课时不带笔,以为只要人来了,用耳朵听一听课就行了。孰不知他们下课不温习,日子久了,学过的全都忘了。针对这一点,我在入学之日就要求学生:不带笔,不准进课堂;上课踊跃发言;不满足于“知其然”,还要多思索,“知其所以然”;做练习不立即把答案告诉他们,先让其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教育学生学会笔记,对课文如何圈点勾画,如何速记等。比如:凡是规定好使用的符号,用“。。。。。。”表示出色的词句,用“--”表示重要的句段,用“n”表示名词,用“v”表示动词,用“资义”、“社义”表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来速记。通过观察,我发现,成绩优秀的学生,课本上总是写得密密麻麻;成绩较差的学生,学过的课文旁一个字也没写或很少做记录,跟没学过一样。

3、写日记。

魏书生老师把写日记称为“道德长跑”,他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磨练了意志,又提高了写作能力,收到了一箭双雕之效。
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我要求他们必须写日记,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我要求他们必须写周记。日记(周记)的内容非常多: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街头见闻,读书感受……引导他们以内心熟悉到写日记的重要量。尽量避免学生开始重视后来轻视最后干脆不写的毛病。
另外,我还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写字、练字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等等,只要是有助于推动教学论文语文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都要努力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哲学思想,辩证的看待不足和对待四周的人和事情

哲学是人类熟悉水平的最高境界,它指导人们熟悉不足,浅析不足,解决不足。对社会上很多纷繁芜杂的事物,对那些看似难以解决的不足,假如我们用哲学的眼光去审视它们,就清楚明白了,就豁然开朗了。
有学生说:“我们有政治课,还用得着上语文课时讲哲学吗?”实在大家都知道,“文、史、哲不分家”,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本,挖掘教材中包含的哲学原理。
比如《扁鹊见蔡柜公》反映了量变和质变的联系不足,《黔之驴》反映了现象和本质的联系不足,《古代英雄的石像》反映了个人和集体的联系不足,《蚊子和狮子》反映了偶然和必然的联系不足,《狼》反映了主动和被动的联系不足。写作练习中也有些题目,必须利用哲学的眼光看不足。如:《小马过河的启迪》,《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等。
中学时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头脑很轻易发热,行为多动、善变,特别是有一些在家里骄纵惯了的独生子女,来到学校更加自私、霸道、目中无人。假如没有一个正确的导向,不培养他们的哲学头脑,他们就不能正确判定哪一件事该做,哪一件事不该做,就很轻易被利用,这样,不仅成不了栋梁之材,反而有可能走上歧途。
总之,只要我们引导学生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去浅析不足、解决不足,那么很多事情就会迎刃而解,世上也就少了些“后悔”。

三、进行美育教育

记得上大学时,教师讲授残缺与美的联系,讲了一个令我至今记忆犹新的事:现在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都举行残疾人运动会,为什么让身体有残疾的人去做一个健康人做的事情呢?固然举办残疾人运动会的宗旨并不是为了宣扬残疾人等同于健康人,但是当你在欣赏这种残缺时,是否同时又感到了一种心痛?是的,我是有心痛的感觉的,由于残疾并不是美。
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样,缺少美育的语文教学是残缺的教学;为了考试的教学是低层次的教学。
语文课堂本身是由诸多美的因素构成的。

1、语文教师本身要具备的美:教态美、语言美、板书美。

语文教师必须注重端庄大方、亲切自然的教态艺术,努力给学生一个完美的形象。教师应当笑脸可掬的走上讲台,要和蔼可亲的与学生交谈,表情丰富而不失庄重。假如教师整天阴沉着脸,好象没有感情的机器,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水平应当比其他学科的教师高出一筹,语文教师的语言当正确、简明、生动、得体。教师的每一句话都要清清楚楚的送入学生的耳朵,并富有感染力。假如学生上课时精力不集中,那么也应考虑是否是教师讲课不够生动的理由。
板书是一个教师的门面,对语文教师的板书要求也应当高于其他学科的教师。语文教师练就一手扎实过硬的正楷粉笔字,让学生喜欢模仿。

2、把美带给学生

教师要引导学生向往健康、高雅、纯洁、向上的人生,摒弃低级庸俗。
有人说教师在学生中间永远也不觉得老。假如每位老师都能把自己溶入学生中间,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不足,那么收到的学习效果,会比纯粹的说教来得多。
当前有一些学生盲目崇拜“歌星”、“影星”,衣饰说话做事“星”味十足,关于“星”的影碟、录像带、签名、照片等等,收集颇丰,假如对这类现象不加以引导、疏通,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审美观念。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伟大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的事迹,以此来填补学生空缺的心灵。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迷上了电脑,甘心情愿地当了“网虫”。上网的冲击波也在强烈地冲击着学生,有些学生一门心思地玩游戏,上网聊天到忘我的境界。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不能完全强制学生不上网,而是引导他们学习电脑的知识,把玩游戏的心思转到学习中来,当然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教学中更下功夫,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以前的论文中,我曾讲到过自己如何把“音乐美”、“图画美”带到教材中去,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讲授不同的内容,比如:同是一篇《荷塘月色》,在音乐班课堂上,我把荷塘的“音乐美”讲授给学生;在美术班课堂上,我把其“图画美”讲授给学生,并要求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创作出以此为内容的作品来。
我讲《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在美术班里,先请同学依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画一幅别里科夫的画像,学生对别里科夫的印象就比较深刻了。把美学带入课堂,教材就不再干干巴巴,如同嚼蜡,而学生的审美水平也会达到较高水平。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文课的基础性质就更加重要了,特别是在艺术院校里,语文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文化水平,学好语文,不仅可以听、说、读、写,而且对专业的提高,起到了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语文教师,都应致力于艺术院校语文教育革新教学论文之中,使艺术之花灿烂开放。□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