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log—概念图教学方式构建及其在中职数学教学中运用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21 点赞:6381 浏览:1546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信息化起步以来,很多专家、学者针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方方面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而言,固然专家、学者们以及众多的教育工作者都曾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其相关的教学设计理论与传统教学相比尚不成熟,被普遍接受的模式屈指可数。因此,作为这一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这一领域做更加深入的探索,争取实现借助信息技术构建与学科特点想适应的的新型教学模式,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的目的。Blog是一种兼顾个人性和公共性并且使用方便的社会性软件,概念图是一种将文字、色彩等元素综合运用的图形思维与知识表征工具。将两者结合构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并应用于中职数学教学中,是一种在教学方式上的创新。本研究从深入分析blog与概念图在教学中的应用着手,创造性地将概念图作为blog平台的信息表达工具,将blog作为概念图传递的载体,从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介入者三方面建构了基于blog一概念图的教学模式。将该模式应用于中职数学教学的实践中,以陕西省汉中市宁强职业中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10秋电子(1)班、10秋微机(1)班为实验班,采用基于Blog一概念图的教学模式,10秋电子(2)班、10秋微机(2)班为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在同样的丈量|教学论文网|标准下,从数学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创造力水平三方面进行比较,以观效果。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该部分为本论文的第一章,主要阐明了课题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和内容,并罗列了本研究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现状分析该部分为本论文的第2章和第3章,主要对文中出现的相关概念(blog.概念图)进行界定,并对二者在教育应用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还分析了当前中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新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在践该部分为本论文的第4章和第5章,首先从理论上构建了新型的教学模式,并分析了其公道性和可行性,接着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将新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职数学教学中,并对其教学效果的诸多方面进行了检验。第四部分:研究结论及展望该部分为本论文的最后一章,主要依据实证研究的结果,从量化和质性的角度对新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以及本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并对该新教学模式以及本研究近一步的完善和改进提出了一些意见。【关键词】:教学模式blog概念图中职数学
【论文提纲】:摘要3-5Abstract5-10图表目录10-11第1章绪论11-151.1选题的背景与意义11-131.1.1选题背景11-121.1.2选题意义12-131.2本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方法13-151.2.1研究目的131.2.2研究内容13-141.2.3研究方法14-15第2章BLOG、概念图的解读及相关理论15-292.1blog先容15-202.1.1blog概念152.1.2blog的特点15-162.1.3blog教学功能概述162.1.4blog在教学中的研究现状16-202.2概念图先容20-272.2.1概念及特点20-232.2.2概念图的应用领域232.2.3概念图的教学功能概述23-242.2.4概念图在教学中的研究现状24-272.3相关理论27-292.3.1建构主义理论272.3.2有意义学习理论27-282.3.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公道论28-29第3章中职数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29-333.1存在的问题29-303.1.1学生方面293.1.2教师方面293.1.3学校方面29-303.2原因分析30-333.2.1学生自身因素303.2.2教师因素30-313.2.3家庭因素313.2.4学校因素31-33第4章基于BLOG—概念图的教学模式的构建33-414.1blog与概念图整合的基础334.2基于blog—概念图的教学模式的阐释33-414.2.1构建原则33-344.2.2基于blog—概念图的教学模式设计34-384.2.3基于blog—概念图的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38-394.2.4本模式的优越性39-41第5章基于BLOG—概念图的教学模式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实践41-595.1实验设计与准备41-445.1.1实验设计42-435.1.2实验准备43-445.2实验实施过程44-535.2.1实际教学环境分析44-455.2.2blog群的建立45-465.2.3实际教学案例46-535.3实验结果与分析53-595.3.1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化与分析53-555.3.2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变化与分析55-565.3.3学生的学习成绩对比分析56-59第6章结论与展望59-636.1研究结论59-616.1.1本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59-606.1.2本教学模式的适应性60-616.2创新之处与不足61-626.2.1创新点616.2.2不足之处61-626.3进一步工作62-63参考文献63-65附录一65-67附录二67-69附录三69-71致谢71-73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7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