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语文教学方式新构建

更新时间:2024-01-06 点赞:5870 浏览:208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其三,注重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农业高校承载着建设新农村的重任,培养面向三农的专门性人才,势必要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因此,教材编写中有意多加选取相关的文章,如废名的《竹林的故事》、王维的《终南山》、张岱的《西湖七月半》、费孝通的《乡土本色》、冯友兰的《东西文化之分与城乡文化之别》等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同时更留意融地方性知识与文化精神为一体,发掘出工业社会背景下乡土文化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以生态视野的角度而言,过度的现代化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同样也导致文化生态失衡。与代表工业文明的都市文化高度扩张相比,代表农业文明的乡土文化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在消费主义物欲横流的浪潮当中,美丽的乡土记忆实际上是构筑了现代人的精神家园,成为漂泊灵魂追寻生命之根的最佳方式。因此,引导大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乡土、对自然保持必要的温情和敬畏。

三、教学方式:建构开放性的革新教学论文系统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留意精讲与泛读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现代网络资源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让师生形成密切互动,切实转变了传统教学形式的单一和内容狭窄的不足。
1.精讲与泛读相结合。教材按照人生的四个进展阶段选取了大量美文。由于教学时间的制约,每一阶段只能挑选有限的篇目精讲,进行文本细读,力求讲深、讲透。同时,留意归纳、浅析不同作家、作品对人生每一阶段的理解和熟悉,鼓励学生思索不同人生阶段的特点,丰富学生的人生感受。授课力求转变“灌输式”的教学策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尽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表达机会。讲解每篇课文之前,先找一两位同学谈谈对作品的印象和熟悉。课文讲解之后,再让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感受。每一单元结束之后,更是专门辟出一个课时,鼓励大家走上讲台,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王步高主张大学语文教材“内容要适当超过课堂教学所需,其难度也应超过大多数同学的接受能力”[6]。实在,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课下的工夫同样要大大超过课堂时间。因此,引导学生课余时间自觉学习,成为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环节。积极鼓励学生课余泛读教材的其他经典篇目,扩大视野,并根据个人的理解与感悟,充分调动理性思索能力,写出心得感受进行交流。
2.传统教学与现代网络资源相结合。网络技术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为大学语文教学开辟了广阔天地。我们利用学校的毕博辅助教学平台,设置了大学语文网络课堂,提供一切与课程有关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通过自测系统可检查学习情况,也可以在讨论板上自由发言,较好地实现了师生的良性互动。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具有多重上风:一是教学资源的丰富性。网络资源的共享为教学提供了海量资源,不仅囊括了大学语文教学资源,如PPT教案、试题库、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还提供了学生练笔、温习或进行讨论的平台。无穷的网络空间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方便和快捷。网络资源形式具有多样的多媒体特点,可以把教师以单一的文本教学中解脱出来。教师的教学资料可以充分以网站上下载获取。学生不仅可以浏览课件,还可以课后阅读或观看的文本资源和视频资源。网络资源的丰富多彩,带来了多样化的自主选择。二是有效突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具有开放性,教师的教学也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延展将更为广阔。学生可随时打开教学网站,链接相关的背景资料,将学习内容无穷延伸。虚拟的网络空间也可以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三是充分体现了师生的互动性。教师可以设计话题,利用留言板与学生进行交流。还可以利用电子邮件或网络聊吧,让学生及时了解教学热门,直接对学生进行指导。网络互动的方式转变了原来单纯的被动接受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和浅析解决不足的能力。
3.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大学语文的教学绝不能仅仅限于课堂,应该自觉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创造更为开放活泼的教学氛围。如学习唐诗《春江花月夜》时,可以要求学生搜集整理古今吟月之诗,再浅析比较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诗歌中所体现的不同主题,深入理解月亮在中华文化中的象征意味。在课外的实践环节上,设计了限选和自选两种形式,旨在强化“听说读写”四个环节的练习。限选的实践形式,指按照大纲要求撰写读书笔记或一般性的文章、调查报告等。数量上要求至少完成四篇读书笔记,形式上要求有三个平台:即“我阅读”,“我喜欢、我推荐”,“我感动、我手写我心”。前两个平台反映学生阅读的数量和质量,最后一个平台是让学生自由畅谈阅读心得。自选的实践形式则丰富多样。如学生课外参加各种与语文有关的实践活动如演讲、辩论、征文、汉语水平测试、在校内外报刊发表文章等。在端午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时,举办“中华经典诗文校园行”活动,组织学生在校园里诵读教材上的经典诗文。中秋之际举行“中秋诗歌会”,要求学生吟诵古人之咏月诗词,或朗诵个人习作,以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怀。所有的实践内容,均纳入大学语文终极的考核系统。多样化的实践方式最大化地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初步建构了鲜明的农业院校特点的大学语文教学方式。通过开展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多数学生都能找到对大学语文的兴趣点。大学语文课不仅加强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升了欣赏与鉴别经典的能力,更培养了独立思索和革新教学论文能力。同时,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也为健康的校园文化注入了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陈洪,李瑞山.母语高等教育:以危机到转机[J].中国高等教育,2008,(3).
[2]夏中义.大学新语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
[3]徐中玉.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4]沈琳.融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大学语文教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1).
[5]贾名党.浑厚缜密翔实精邃:读沈琳主编的《大学语文》[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5).
[6]王步高.谈“大学语文”教材和教学中的“双超”理念[J].中国大学教学,2009,(3).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