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语文教师教学语言技艺运用

更新时间:2024-02-06 点赞:18877 浏览:836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杰作《学记》中有“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之论,明确提出了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及要求。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鲜明而深刻地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公道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也同样体现了语言在课堂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语言教学要优美、动听、具有感染力,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正确公道运用教学语言,但实际中,我发现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着一些不足:一,教师语言不规范,用方言土语。二,教学语言不简练,用口头禅。三,语速太快,影响表达或表达不清。四,语言庸俗,无趣味可谈。这些弊病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直接制约了语文学习的学习兴趣。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同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对策,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新课标下,我们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且大量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但不能据此削弱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相反,它对我们教师更娴熟、更精当地掌握语言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体操纵中,针对实际有着的不足,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教师教学用语要注重生动性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这样说过:“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是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而以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可以感受到,即使学生达到了一定的年龄,还是需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这其中不只包含口头语言还可以结合身体语言。
例如:我教学生“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些格律诗的专用术语时,学生由于认知的联系,在理解上总会出现一些困难,于是我亲身示范,一手指着格律诗的第一联(第一、二句),同时另一只手指着我的头顶,说道:“第一联——首联,就似乎是我的头顶。”学生们觉得很有意思,纷纷笑出了声。接着,我又一手指着格律诗的第二联(第三、四句),同时将手移置我的下巴处,说道:“第二联——颔联,颔,就是下巴的意思。”而学生也就依次类推,了解了“颈联”、“尾联”,这样的形象教学,学生在笑声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头脑中以形象记忆的策略记住了这些专用术语,也为他们学好律诗打好了基础。

二、教师教学用语要注重启发性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以惊奇和疑问开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不足,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进展智力。课堂上要留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质疑,让学生多听听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例如:我在教学《曹刿论战》一文时,就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提出了不足:“《曹刿论战》中,同学们都以为是曹刿的才能让这次战事终极胜利,那么,假如我们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只有曹刿的计谋,这场战事能赢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通过讨论,自然就会想到另外一位人物——鲁庄公的作用了。以这里可以看出,教师的提问不在多少,重要的是通过提问能否唤起学生对忽略的地方进行质疑,让他们以多种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去思索,这样的话,教师的语言效果就明显了。

三、教师教学用语要注重趣味性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
记得我曾经上过的《上帝只给他一只老鼠》,当时在设计导语时,我是这样说的:“同学们,今天这篇文章是跟一只老鼠有关,”学生们一下子来了兴趣,接着,我说到,“这只老鼠可大有来头,由于这是上帝给一个人的,而且上帝就给了他这一只老鼠,你们想不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就这样,学生的兴趣之门被打开了。诸如此类还有很多情况,我曾经上过一节成语兴趣课,学生在这节课中都学得很欢快,我设计了成语填空,成语接龙、填字游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们激起了极大的兴趣。在另一次教学中讲到了茶叶,我于是穿插了一个有关“乾隆与龙井茶”的传说,我说的兴致勃勃,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课堂上,将成语、典故、诗词等等都引入了课堂,创造了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也更易于理解。

四、教师教学用语要注重美感性

美感,就是对美的主观反映、感受和评价,美感不是天生的,是后天经过不断实践进展的。在语文教学中,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华暗含在文字中,因此,很适合对学生美感的练习,尤其对文本的范读是再好不过了,有的如小桥流水,有的如波涛汹涌。抑扬抑扬的音调对学生加深理解,有效的感知非常重要。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我带着激越,蔑视,讥讽的语言给学生范读了一遍,尤其“丰功伟绩”“收获巨大”等词重读,学生很轻易理解雨果爱憎分明、果敢睿智的伟大品质,以及作品所体现的对英法联军所做的滔天罪行的讽刺和控诉。
在初中语文课文中有很多都蕴藏着美,只要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发掘美,他们就可以体验美。如《春》这一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怀散文,里面描绘的一幅幅清丽的画面,再加上舒缓的音乐,我利用各种朗读策略,并让学生跟读,比赛读等,学生在读的同时,感知了美文,美感得到了提升。

五、教师教学用语要注重激励性

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气力,它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激励性,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对文本的感悟和文本中所蕴涵的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与衷而言溢于表”,以而“感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收到强烈的感染”。记得有位诗人说过:“一个只会‘冒烟’而不会‘燃烧’的人,不会成为真正的诗人。”我们可以这样推理:一个只会‘冒烟’而不会‘燃烧’的语文老师,肯定难成为好的老师。所谓“冒烟”是不冷不热,不痛不痒,青烟缭绕,了无生气;而“燃烧”则是热情犹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畅快如“以流飘荡,任意东西”。如一位学生声情并茂读完《沁园春雪》,老师说:“不错,很好。”这就是“冒烟”,如老师激动地说:“好,你读出大江东去的豪放,读出了气壮山河豪迈,读出了事在人为的人生壮言,我们为你的出色体现鼓掌。”这才是“燃烧”,这也正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励语言的魅力所在。
教师语言的技艺教学论文性还取决于(1)教学对象的年龄、心理进展水平。(2)学生的学情。(3)教授内容不同。课文内容各异,语言的选择也应不同。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因此,掌握一定语言艺术,不是磨练嘴皮,而是增加学问。“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就是靠教师的自我学习,不断提高。也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只要教师公道运用以上五种语言技艺教学论文,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形成具有特点的讲课策略,那么,我们上起课来,才会得心应手,水到渠成。愿每位教师以现在开始苦练你的语言关吧!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