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探讨性学习

更新时间:2024-02-09 点赞:4641 浏览:130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革新教学论文精神”,“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进展”,“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中语文教学采用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教学中,我尝试着把“探讨性学习”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尊重学生为条件,保证“探讨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教育领域有一个很着名的“三主论”,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这本是一个很不错的命题。但在教学中,“学生为主体”却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并没有真正感受“主导”的实质含义,而把“主导”演绎成了潜意识里的“主人”和“领导”。于是就希望学生顺以、听话;于是就有了老师“专场演讲式”的“满堂灌”、“一言堂”;就有了学生正襟危坐的“聆听”。课堂上积极主动地举手发问的学生凤毛麟角。学生们似乎也早以习惯“起立——作答——坐下”的形式,希望接受训导,不想自己探究;喜欢听讲,不喜欢思索;爱照着练,不爱专心去创造。华东师大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
要使学生这一“主体”“主动地探讨、发现和体验”,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中要着力组织激励学生进行讨论探讨,刺激学生的发现欲,以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学生提出的不足,教师无论会不会答,都应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表扬他们勤于思索的可贵精神,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不足的地方大胆质疑的勇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真正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二、以课堂提问为突破口,营造“探讨性学习”的氛围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进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而“探讨性学习”较之其他语文实践活动更需要主体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探讨性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特殊的价值。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教材的兴趣。”只有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布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以而产生探讨的,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索,对课文作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评判。
当然,要上好一节语文课,要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探讨性学习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以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激发学生探讨的,使课堂在探讨性学习的氛围之中以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创造能力。

三、以课堂讨论、辩论为形式,推动教学论文“探讨性学习”的深入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练习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烦琐的浅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推动教学论文“探讨性学习”向纵深进展,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作到“精讲”,学生已理解的果断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全面开花,也不能不动脑筋地把教参上的东西和盘端给学生。而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索,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讨,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枯。引导学生不仅以常规常式上去生疑,也以特殊变式上去生疑,教会学生思。并通过与人交流激活思维,解开思维的“死结”迸发创造的火花,进展革新教学论文能力。其次,要转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教学目的”改成“学习目的”,以学生学习的角度详尽写出每课所需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创造等方面的目标。以授课上,应留给学生教学活动的空间、时间。假如可能的话,每篇课文都要提供给学生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思索和探讨,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话题可以是学生质疑提出的不足,可以是课文中有争议的不足,也可以是对课文的评述性不足等等。这时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讨论、辩论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把“探讨性学习”引向深入。

四、以小论文、小作文为依托,形成"探讨性学习"的结果

初中语文探讨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策略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语文探讨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自己的一种见解,一种熟悉,甚至可以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奇,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探讨性学习过程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对课文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表达,而这也正是大纲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或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熟悉。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等,以练为主,成文即可,不作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探讨意识和写作能力。
教育家赞可夫说:“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轻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实践证实,学生对语文探讨性学习这种不仅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而且以解决不足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是有极大兴趣的,在活动中同学们焕发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挖掘教材质疑解疑,尝到了语文学习的欢快,主体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