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管窥

更新时间:2024-04-02 点赞:33189 浏览:155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门不足。迅速掌握并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将成为学生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教师则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使信息技术与所教科目达到较好的整合,以此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素质教育更完整作用的目标价值。本人曾在“服务性、选择性、启发性和趣味性”原则的指导下进行过一些尝试,下面就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谈一些自己的感受。

一、课件制作:突破教学重、难点,围绕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结构

多媒体课件运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需要关心的是设计和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助于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是否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这就要做到:
1、选取那些常规策略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那些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一般都是课文的重、难点。例如教学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蟋蟀的住宅》一课时,学生对于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缺乏了解,这也是学生认知理解的难点。这就可以制作蟋蟀的建造住宅的相关CAI课件(主要是动画),再加上声音的渲染。以空间概念上展示过程。让小学生仿佛来到了蟋蟀建造住宅的现场,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融入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教师再稍加点拨。即可为学生突破难点。
2、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不足,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有些不足靠常规手段是无法解决的,而多媒体课件则恰好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弥补。如《琥珀》一文中。琥珀的形成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理解的难点。利用多媒体视听一体化的特点,借助CAI课件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再现当时的故事:松脂球形成经过清楚而具体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很轻易地理解了课文重点部分。然后给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学生轻易得出四个必备条件:a、夏天,强烈的太阳光;b、在松树林里;c、蜘蛛扑向苍蝇,松脂下滴,正好将它们包裹;d、松脂不断下滴。由此进一步懂得了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的道理。文章的重、难点迎刃而解。
3、选取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课件设计时要充分体现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的特点。利用文字、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多感观、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教学论文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例如教学小学语文第九册《鲸》,作为特区的小孩子,他们对于海洋动物的探知欲是十分浓厚的,但极为有限的课本文字、插图,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留意力难以集中。利用形、声、色俱备的现代信息技术——CAI课件,能立即捉住孩子的视听,给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个最佳的情绪背景。播放一段柔和的音乐,视频图像以“海面波涛澎湃”逐渐转入到“深处的一片静谧”;接着出现“鲸的种类”再到“鲸的样子、生活习性”,最后扩展到“海底海豹、海狮等”,在极短的时间内,一下子就把学生带人到神秘的海底世界,学生的思维立即就活跃起来。

二、读写教学:以知识和能力练习点切入。抓好读写交互教学

信息技术介入语文教学已成为普遍的现实。自然也为读写结合带来了新的内容和新的做法。那么在小学语文的读写教学中如何发挥好信息技术的作用呢?我曾尝试过如下几种做法:
1、专题式读写结合练习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专题式读写结合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利用信息技术大量阅读有关资料,并择取自己喜爱的表达策略,进行自己的表述。这是信息社会借助计算机网络进行读写的典型方式,也是较为有效的方式。如我在教学《燕子》一文时,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关于燕子的资料,在他们通过大量阅读对燕子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具体浅析《燕子》这篇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让学生编列提纲。通过这一步的读写结合,对学生既培养了概括能力,又渗透了构架信息结构的能力。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以燕子为主题的电子文稿。结果学生设计的电子文稿中有文本材料,有图像资料。有能力的小组还有声像资料。这样,学生的阅读量明显增大,知识练习点和能力练习点得充分的锻炼。
2、使声像语境成为读写结合的主要。在读写练习中,通过声像资料可以及时把课文中的语言信息转化为形象信息,可以弥补学生平时生活的局限,唤醒学生对一些生活信息的情感,通过处理的声像资料还可以增强信息的典型性。使学生有所感受。有所体验。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如我在进行《光彩夺目的春天》作文练习时,先是在屏幕上大量呈现了春景图,有金灿灿的油菜花,有盛开的梨花、桃花、杏花,也有林间鸣唱的小鸟以及绿茵茵的草地、繁茂的野花等等。然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使久居钢筋水泥丛林中的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春景有一种特别深刻的感受。再让孩子们网上查找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句子,然后再出现声像资料“春天的公园、“春天的山林”、“春天的田野”、“春天的校园”,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过的语言细细描摹,他们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3、注重“人机一体他”的读写能力练习。学生通过手中的鼠标器,运用自己所学的信息技术获取各种信息,以读写练习的角度讲,可以以计算机信息库中选择提取大量资料,然后进行个性化的结构处理和文字润色,完成自己的作品。这种人机一体化的阅读——写作能力显然是信息社会中极其重要的能力,也是需要以小培养的。一些智能拼图游戏给了我很好的启迪。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图片进行组合,编成一个故事,然后写出来;也可以点击参考文章,进行模仿写作。这样,提供故事。让学生有话可说;提供样本,让学生可以模仿练习,我把它引入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我在教学实践中,还通过给画面、给词汇、给语段的策略练习学生写作,受到了学生普遍的欢迎。

三、个性课堂:利用网络上风,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1、借助网络的双向性,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在学习的起始状态、学习的速度、学习的方式以及在对事物的熟悉程度等方面都存有明显的差别。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适应这些差别。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却能较好地解决此不足,使个性化学习得以实现。如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双向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在网上质疑问难,允许和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或解答。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完成学习任务。如《地球村》的实验课题,我们让学生调用网上的图片和音乐资料,让他们以中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图片或乐曲。并根据选定图片或乐曲所展示的意境,配上一句或一段环保宣传语。当然,也允许学生用其它的方式来表达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在这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下,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其所设计的宣传语也就丰富多彩、个性鲜明。
2、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展探讨性学习。网络上丰富的资源为学生开展探讨性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当然,就语文学科而言,并不是所有体裁的文章都能进行探讨性学习。—般来讲,科学小品文更适合展开探讨性学习。如学《只有—个地球》时,课前我先搜集相关素材建立丰富的资料库。教学时,我首先要求学生研读课文,质疑问难。学生的疑问主要有:(1)为什么把地球比作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2)为什么其它星球不适合人类居住(3)为什么破坏自然资源会带来生态灾难?生态灾难主要体现是什么?(4)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地球燃后,我再让学生带着各自的疑问。在网络上独立探讨、阅读,公道选择、融合有关信息,然后再把探讨的结果汇总。这样不但有趣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很有创意地达到了环保教育。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是未来社会对教育的呼唤。为此,我们必须加倍努力。抢占这一“制高点”。早日完成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让现代化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更好实现更完整作用的目标价值,才能更好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