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18 点赞:30652 浏览:14323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推动教学论文德、智、体、美的和谐进展。”可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较好地利用教材实现这一目标呢?

一、感受自然美,陶冶心灵

热爱大自然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重要阶段的初中生对大自然布满了好奇和兴趣。作家以多情的笔触对绚烂的自然风光进行了描绘,让一幅幅壮丽画卷展示在我们眼前。
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中的“春风图”的描写,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而春风的这一特点,又是通过触觉、嗅觉、视觉、听觉体现出来的。教师通过阅读教学,学生仿佛感觉到春风的柔和,闻到春风的芳香,听到春风中传送的和悦的声音,仿佛看到布满春天气味、布满春天活力的画面。《石缝间的生命》布满着作者对自强不息的生命力的感慨,对壮丽人生的礼赞,石缝间的生命是困厄中的人生的象征,它那顽强、坚韧的存活意识和敢于战胜困境的作为,使我们永久地沉醉在美的享受中!至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则是一幅理想中的田园生活图景,表达出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的词《沁园春·雪》气势磅礴,以宏伟的气魄、生花妙笔,描绘了北国壮丽的雪景,瑰丽壮观的场面让人心驰神往。又如课文中壮丽的日出、雄奇的瀑布、神秘的大海、欢乐的小溪、伟岸的白杨、淡雅的莲花、优美的柳枝、古朴的山石、欢唱的小鸟、奔涌的江流、飘飞的白云、眨眼的繁星……它们的形状、色彩、声音、情致等,无不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心驰神荡、迷恋沉醉。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欣赏、去品味,力图“见”其形、悟其神。教学这些美文可多朗读——学生读、老师读、(放录音)或通过多媒体再现画面、景物,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
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借助课文的景物美的熏陶来激起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兴趣,尽情地享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满于海”的美好心境,以而激起学生对美的渴求,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把握美、描绘美、创造美。

二、感悟人情美,熏陶情感

“情动方能辞发。”文学作品都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除了自然美之外,还有真挚的人情美。那是作者在生活体验中的感受、或亲情、或友情、或爱情;或欢快、或悲伤;或平淡、或激昂……世态炎凉,人情世故,都在作品中有所体现。通过学习这样的文章,让学生感悟人情美,使他们的情感得到熏陶。
如朱自清的《背影》,文中无论叙事还是对话,用语都十分简短、朴实、明白,可以说字字饱蘸情感,句句蕴涵真意,那个见到父亲穿着“深青布棉袍”努力攀爬车站月台的情景便潸然泪下的场面,苦涩地表达出动荡年代没落家庭的亲情美。毕淑敏的《一厘米》围绕“该不该买票”而展开。这“一厘米”“强烈地联系着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尊严”,联系着一位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是否完美,联系到教育子女的导向,它折射出人性的光辉,映照出平凡中的伟大。主人公对完美的执着和全力以赴的追求,也让学生感同身受,对母爱有着更深的体验。茹志鹃的《百合花》以战争为背景,描写了部队一个年轻的通讯员与一个过门才三天的农村新媳妇之间近于圣洁的感情交流,展示战争中令人难忘的,而且只有战争中才有的崇高纯洁的人际联系,进而通过这种联系展现人性美和人情美。中学语文教材中体现人情美的作品是很多的,像鲁达的拔刀相助、杨震的拒金、陈毅的平易近人及林觉民的深情、宋濂的厚望、诸葛亮的忠诚等都能给学生以美的榜样、美的感染。而那些反面人物,也同样具有审美价值,如通过对方仲永、庞太监、智叟等反面人物的浅析,可以使学生认清和批判生活中丑恶事物的本质,以而得到美感和教育。
可见语文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则能发现教材中人性美的闪光,起到感染学生,净化学生心灵,熏陶学生情感的作用,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得到提高。

三、体味哲理美,塑造人格

古人说得好:“文以载道。”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具有深刻的哲理,教师要敏锐地把它挖掘出来,利用这一资源来塑造学生的人格。由于学生是最有可塑性的,教师言传身教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很多说理类文章具有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理趣”之美,在思辨的过程中闪烁着人文精神和聪明之光,能够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充实自己的经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意志朝更深的方向进展。以古诗文为例: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引导同学以此联想到社会上具有像莲花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的人,进而感悟到作者高洁的情操,加深美感,全面感受其中的语言美、形象美、哲理美。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融诗情、画意、理趣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不以物喜,不以己忧”的博大胸怀,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气力,让学生的灵魂得到升华。孟子的“舍生取义”的选择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美;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美——这些都是塑造学生人格的源头活水,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就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人生来就有“七情六欲”的本能冲动,它需要正常的释放、引导才能升华到高尚、纯洁的境地。但审美教育并非一蹴而就,只有通过潜移默化、长期熏陶,方能筑起“美的长城”。古代文学“楚辞汉赋、诸子百家”无不“歌其言、陈其事”反映了广阔的社会内容。文学中无论是小说的冷峻、散文的隽永、诗歌的清丽都能使学生以中汲取营养,受到熏陶。这些文粹精华如颗颗珍珠,包含着美的因素,闪耀着美的光华。其优美的语言、出色的文辞,或庄或谐的风格,或悲或喜的情感,无不作为一种精神的享受,震撼人的心灵,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
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假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以自己所处的地位去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捕捉教材中美的因素,并对学生施以长久的、健康的、高尚的审美教育,那么,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使之自觉地创造出更多的生活美的教学目标就能落到实处了。
(责编覃亮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