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多媒体于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更新时间:2024-02-06 点赞:31993 浏览:14607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革新教学论文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基层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如何在课堂上贯彻素质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现代化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已经非常急迫地提到语文教学的日程上来。
在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或满堂灌的策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随着现代教育的进展,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进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学生送到学科知识的前沿,拓宽学习的时空,弥补学生个人心智方面的局限性。
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把语文课堂打扮得“花枝招展”,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欢快地翱翔。
1创设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
思维之门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就要求教师以教学需要出发,想方想法营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打开学生的认知思路。这就需要运用多媒体将相关的作者资料、历史背景等融为一体,充分利用图、文、声、像给学生提供一些信息,把学生的留意力引到课文内容中来,以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
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笔者先通过多媒体播放《父亲》这首歌,随之展现父亲为生活而奔波的图片,以视觉、听觉角度打开学生对父亲情感的大门,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让学生谈听后、看后的感受,激起学生感情的涟漪,为本文教学奠定坚实的感情基础。同时教师发言:“父爱虽没有母爱那样细腻、温柔,但却是深沉而稳重,今天就让我们去品读一位名人的父亲,看看这种父爱独特在哪里?”学生在这种氛围下,课堂气氛很是活跃。
2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明了
优化教学过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组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公道地处理教材,对教学效果起到很大作用。其中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至关重要,而多媒体技术为教师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供了有效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模拟仿真,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的文字材料变成生动的画面,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进展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学生熟悉难度,变难为易。这就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
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地球的小,以而在生活中能爱护环境保护地球。学生天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是他们根本不能感觉到地球的小,因此这也是本课的难点。笔者在教学时通过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宇宙中的地球,让学生感受到地球只是宇宙中一颗普通的球体,再向学生展示地球上人类可以存活的地方。这样学生很轻易发现地球和宇宙空间相比非常小,而人类可以存活的地方更少到了极点。通过观看,学生对地球的小有了一个全面的熟悉,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利用多媒体的虚拟技术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具体,栩栩如生地加以展现,这就有助于突破难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预设朗读氛围,打好学生朗读基础,提高学生
朗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这对于刚入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说,真是一个困难,要做到正确、流利尚且困难,更何况有感情呢?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可以运用录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配乐朗读,可以加强语言文字的体现力和感染力。
如在教学《在山的那边》时,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比较陌生。在上课前,笔者先播放一段优美、轻快的音乐,让学生闭着眼倾听。伴着乐曲,笔者随机讲述:“在一个小山村,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伏在窗口痴想,他在寻找大山外面的世界,可他失败了。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一次又一次地探寻着,终于,他成功了,在他眼前呈现的是一个崭新的世界。”然后再播放《在山的那边》示范朗读,学生听得很认真。接着,让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诗歌,在个别汇报时,笔者用录音机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也很认真,都在努力地朗读。再让学生评议,让学生在评议中朗读得到进步。然后笔者又让学生齐读课文,同样也把它们录下来,和原文录音比较一下,让学生自己比对,看看自己有没有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感情。
就这样,通过放录音、录音、评议、齐读、评议、指名读等,学生很快就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而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他们在同等、和谐的环境中学得轻松、愉快,也达到乐于学的效果。
4打造探究环境,重视个性阅读,发挥学生主体
地位
新课标夸大学生阅读的个性化特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浅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现在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有着教师一言堂的现象,这不光扼杀了学生个性化思索、感受、理解、感悟的过程与结果,还造成另外一种严重的后果:学生懒于动脑思索不足。语文教师应想方想法在语文课堂上多下一番工夫,为学生打造探究环节,激起学生的讨论热情,让学生敢说、会说、能说,这就需要公道利用多媒体。
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在出示不足前,笔者先利用多媒体出示罗布泊消逝前的图片,让学生概括看到这几幅画面的特点;然后又出示消逝后罗布泊的图片,还让学生概括这几幅画面的特点,学生概括得都很好;接着,笔者又让学生以文本中找出能阐述这些图片的文字,随即问学生是什么理由使罗布泊变成现在这样的,深层理由是什么。学生因此展开讨论,随后小组汇报,他们都谈出自己的感受,课堂气氛很活跃。以中笔者也感受到多媒体的作用,是它使学生有兴趣进入课堂、进入文本,学生思维中那些闪光的东西才能得以源源不断地被发掘出来。
5利用网络资源,扩大学生阅读范围,拓宽学生
知识领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而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学生课外阅读的机会很少,也没有阅读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不要总是用应试教育方式来要求学生,应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打开学生的视野。
如在教学《我的信念》一课时,笔者先通过课件向学生扼要教育论文先容居里夫人的资料,接着告诉学生关于她的具体资料在网络上都有先容。这时笔者让学生打开自己的计算机查找有关居里夫人的文章,学生兴趣极为浓厚,交流得也很好,为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这远比教师口头先容要好得多,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
总之,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质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中,笔者充分感受到多媒体的上风,在语文课堂中公道利用多媒体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五重安乡旭阳学校中学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