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关注“教师示范”

更新时间:2024-02-08 点赞:21730 浏览:955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对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和以传授、灌输为主要特点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造,它要求语文教师通过各种语文学习活动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讨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设计案例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典型的“伪学生主体式”授课案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力求努力活跃课堂气氛,但整个教学设计中都很少看到教师在听、说、读、写、思等任何一个维度的示范。
事实上,学生的语文学习必须以相当水平的“言语示范”起步,无论是字词学习、交际表达还是文本阅读、文艺思索,均离不开教师的示范。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惟恐被戴上“思想僵化”“遏制个性”“牵牛鼻子”的帽子,于是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的“示范”意识流失了,我们很丢脸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进行范读、范写、策略指引、效果评价方面的设计,取而代之的是自学、讨论——不分年级高低,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硬是让学生“自学、自读”,直至出了不足以后再来纠正。这种“失范”的语文教学设计不但耗时而且效率低下,由于缺少有效的示范性的教学设计,在语文教学中必然会出现学生频繁的误读、错写、偏听、佞语、妄思等现象。由于缺少语文学习的“示范”作用,必定还会给教师后面的语文指导及学生的规范学习带来一些阻扰。更有害的是“错误”一旦在学生大脑中形成,即使进行纠正,也轻易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模棱两可的熟悉,而且极有可能造成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方面的痼疾。
教师在教学中将“重在主体实践”的理念表象化,不通过自己的示范为学生提示语文学习中的轻易出现的语言不足,不借助自己的榜样效应为学生示范语文学习的过程和策略,长此以往,语言和文学的教学何谈渗透和熏陶,又如何能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以论述上讲,工具性(主要是语言)教育与人文性教育是语文教育两大基本取向,而没有考虑教师在某方面进行示范的语文教学设计恐怕以一开始就与语文教育的这两大取向背道而驰了。
科学有效的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关注语文教师的经典示范,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应当遵循“示范性”的原则。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巧妙、即时、即景的示范性环节,这样既可以展现教师“榜样示范”的魅力,还能够激发学生“以师”的信念和学习兴趣进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具有示范性的语文教学设计主要集中在中学生难以自悟之处,这些“难以自悟之处”实在恰恰就是语文教师通过“示范”指导学法之处。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语文教学的目的,留意相关的言语表达、语文学习策略、行为技能方面的示范性的设计,留意在设计过程中指出标准规范的言语行为的要点及程序,留意设计相关步骤和策略,出示示例,组织学生进行行为模仿、评价、反思或纠错活动,促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要领。以诗歌为例,演示示范性教学(见下图):

诗歌示范性教学图示
我们必须相信,教师每做一次示范就是一次创造,就能提高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水平;教师每做一次示范就是一次启迪,就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潜力,启发学生进行言语活动的再创造。当然,一次示范并不能“永逸”,然而学生必然在多次“观摩”之中开窍、入门、自得其法。只有借助教师示范性的教学设计,如朗读示范、角色示范、写作示范、鉴赏与评价示范等,才能够让语文教师发挥“榜样效应”,螺旋渐进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终极自主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语文学习对策,并在这样的学习对策指引下提升言语主体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也只有借助教师各方面示范性的教学设计,教师才有理由相信学生积淀的素养,才敢大胆放手,为学生创造语文学习的契机,让学生进行自我组织、自我设计、自我活动、自我评价。只有以语文教师各方面的经典示范起步,在具有示范性的教学设计指引下实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整个语文教学才不至于流于浮华,行于浮躁,止于肤浅。
(贾鑫陕西省西安市西安铁一中东校区710054)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