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语文教学收获与困惑

更新时间:2024-01-31 点赞:30750 浏览:14377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重庆作为最后一批进入新课程的省市,终于在2010年的9月迎来了新课程的到来。为了迎接新课程的到来,国家投入了大批的人力与物力,对此次的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作为一线老师,我们是怀着既喜悦又忐忑的心情来迎接新课改的。喜悦的是,希望通过此次革新教学论文,能够给教学带来春天;忐忑的是,新课改的理念非常好,但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实现这些理念,却没有一个现成的方式可以学习鉴戒,一切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边摸索边实践。新课程已经开展了近一年的时间,我们既有一些收获,更有不少的不足需要探究。
清泉中学是万州区的一所区属重点中学。以各方面的办学条件来看,在万州区属中等水平。2010年的高中录取线位列12所高中的第5位。因此在学生的质量上不具备上风。录取线下的调招生,占到了全年级学生的60。以学生的家庭环境来看,学生大都来自市民家庭,进城务工职员家庭以及农村留守家庭。家长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家庭教育的知识和策略,对孩子的未来期望值较低,没有明确的要求。以学生本身来看,首先是学习基础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缺乏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其次是纪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控能力,自由散漫,不求上进,只追求吃喝玩了;还有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以为在清中读书没有前途,考不上大学,自暴自弃的大有人在。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新课程的开展更是难上加难。但是,我们老师并没有抱怨,更没有放弃,而是踏踏实实地在我们现有学生的基础上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新课程的探讨与探讨,并取得了一点可喜的成绩。
一.通过新课改的推进,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
本次课改,我校语文采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在编写的思路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不再是由课文一统天下,而是设计成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部分。这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特别是“梳理探究”专题的设计,与实际生活结合紧密,真正体现了大语文的概念,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如必修一的“新词新语”。在上课之前,我先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网络中出现的新词新语。在课堂上,我先先容了一些在不同时代出现的“新词新语”。这些“新词新语”固然对于我们老师并不陌生,但对90后的学生来说,却的确很“新”。接着,我在黑板上划出了几个板块,如“政治”“文化”“环境"等,由学生到黑板上去写自己收集的词语。学生对此兴趣浓厚,争先恐后地到黑板上板书,场面十分热闹。有的学生甚至跑了好几次。最后黑板上一点空隙都没有,写都密密麻麻的。说实话,学生的体现出乎我的意外,很多词我几乎是闻所未闻,于是由学生来解释它们的含义。总结时,我诚恳地说:“今天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我成为了你们的学生,你们是当之无愧的老师。”听了这话,很多学生的眼中发出自信的光芒。
二.通过新课改的推进,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了
为了配合新课改,我们年级实行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每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小组内设立组长与学科组长。组长负责小组纪律和主要事务,学科组长则负责各个学科的具体事务。这样,转变了以往班级事务只是由几个同学负责的情况。每个学生都有事做,每个学生都有责任。以往,假如有同学没有按时交作业,问到他时,总是振振有词地说:“不知道要交作业,课代表没有通知我。”自以进行小组学习后,再也没有人会这样说了。由于每个人都要负责一科作业的收发工作,都意识到以往的借口都是不付责任的托词。小组学习不仅是手段,更是一种评价。小组成员每一次的作业,每一次的回答不足,每一次的课堂体现都会以计分的形式保存下来。一周结束,进行小组统计,表扬优秀小组与优秀同学。这样,学习就不再仅仅是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小组的事。一个同学落后了,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就会形成一股协力,去帮助他,督促他,促使他不得不进步。
三.通过新课改的推进,老师的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转变了
新课程的推进,对老师来说,也是一项挑战。课程内容变化了,学生也变化了,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再也行不通了。小组学习方式的全面推开,老师的备课量大大增加了。除了传统的教案,课件等内容外,分层作业,分层学习目标的设定。课型也由传统的“传授式”向“讨论式”“小组学习式”转变。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学生普遍反应学生兴趣增强了,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竞争意识大大增强了。
四.通过新课程的推进,学校的硬件设施提升了
2010年秋学期之初,我们学校的教室设备还停留在“黑板+粉笔”的传统设施水平上。仅有的几个多媒体教室也不能经常向学生开放。就语文教学而言,多媒体的教学在诗歌朗诵,课文朗读,电影欣赏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领导在听取了意见后,立即给教室安装了全新的多媒体设备。以电脑,音响,到投影仪,屏幕等,一应俱全。这让老师英雄有了用武之地,精心准备的课件大放异彩,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品位。
当然,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发现了不少的不足。
一.课程内容的增加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
伴随着新课程,教材也进行了革新教学论文。高一两个学期,每个学期都是两本教材,每本教材都有四个阅读鉴赏单元,四个表达交流,三个梳理探究,两个名著导读。和原来的人教版教材六个单元相比,内容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固然在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部分可以有所舍取,但阅读鉴赏很少能舍弃,特别是文言单元。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每周只有五课时,要上完课文的部分就已经时间很紧张了。而大量的背诵内容只能放在早晚自习进行完成。即便如此,学生仍觉得应接不暇,难以应付。
二.课程模块的设计与实际教学之间的矛盾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课堂主要还是放在阅读鉴赏,也即是课文教学上。而在表达交流即作文部分,花费时间较少。总结下来,四次表达交流一次也没有上完过,最多的必修三上了三次。而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基本上就视时间而定了。
假如时间宽裕,就可以选上;假如时间不够,就舍弃了。实际上这两部分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学习兴趣是有非常大的作用了。
三.有限的硬件设施与资源软件之间的矛盾
新课程除了必修课外,还安排了选修课。选修课是首先以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为出发点的,势必会出现某些选修课选修的学生多,而某些选修课选修的学生少;其次与上这门课的老师也有关,也会造成选修的人不一。最重要的是,选修课要打破行政班级的限制,需要更多的教室。而这一点是制约选修课的因素。学生的管理也成为一大困难。
四.学校的考核要求与课改理念之间的矛盾
目前,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仍然是以每期末的统考成绩为唯一的依据。而课改要求建立学生档案,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过程性评价,以学分制来对学生进行评定。现实是,学校没有制定有关的制度与标准,教师缺乏统一的模板进行操纵。课改的推进必须在得到学校支持的基础下,才能真正有效真实地推行,才不会仅仅停留在口号和理念中。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