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关键

更新时间:2024-02-16 点赞:3543 浏览:929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实施对话对策,建构对话场景,引导学生走出“静听”方式,将自身的内在潜能释放出来,是当今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对话,是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

一、对话的切入:选准最佳教学突破口,精心设置对话话题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语文教师必须要吃透教材,以自己对教材的深切感悟中,选准最佳突破口,精心设计对话话题,在师生之间搭建起对话的桥梁,激发学生积极思索,产生疑虑。学生有疑虑才能有发现,有收获。
如学习《药》这一课,我抛出这样一个话题:小栓、夏瑜为什么会死?
不少同学疑惑地看着我,嘴巴快的则说,不就是由于华老栓买错了药、夏三爷告密造成的吗?
“有道理,但大家再看看老栓买药前后的心理状态和众人对药效的熟悉”,我没有立即作出评价,而是以“买药”、“谈药”两情节入手,引导学生再思索,学生很快找出小说中几处描写:
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
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很多幸福。
康大叔:始终是那几句“包好”。
花白胡子:“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
结合这些描写,我启发道:“小栓的死因仅用吃错药就能概括了吗?”看到部分同学百思不得其解的神情,我进而提示:“老栓怎能不买错药?统治者的爪牙康大叔再三宣传人血馒头‘包好’的药效,愚弄他;四周像花白胡子一类人也都在帮腔,说‘碰了好运气’……受愚弄的老栓情愿拿出辛劳积攒的一包钱去买所谓的药。买错药,有一定的道理,但本质上——”巧妙的点拨与对话,同学们一下子省悟了。其中一个胸有成竹地说:“与其说吃错了药,导致小栓死去,倒不如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愚民思想夺取了小栓的生命。那个时代,老栓没有更多的选择,小栓只能死掉。”学生轻而易举地就领会了不足的要旨。
夏瑜的死因又是什么呢?一番讨论,不少同学以为:夏三爷告密仅是理由之一,康大叔、阿义一类封建统治者走狗的残酷弹压和迫害也应包含在理由之内。可见,革命者本身的弱点——脱离群众,学生还没有领会。我反问道:“难道夏三爷不告密,统治者暂时不弹压,夏瑜的革命就能成功吗?”这样一点拨,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我因势利导捉住老栓买药时布满希望的心态,众茶客谈药时冷漠和麻痹的语言,以及夏四奶奶上坟途中的羞愧神情,启悟学生:这些内容,好似作者不经意之笔,实质上暴露了夏瑜一类革命者自身的弱点——没有发动民众,没有唤醒民众,就连夏瑜的母亲都不理解,试想革命怎能不被暂时强大的封建势力吞噬,革命者的血怎能不被当成治病的药?
可以说,华夏两家的悲剧,是近代末期中国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鲁迅自己也讲:《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某一私人的福利。
话题的选择,其逐层深入的精心设计,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深处,使学生能以中获得一种策略,一条思路。

二、对话的撞击: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

教师选准课文切入口,精心设计话题,激活课堂教学,但学生在对话中思维的能动性不容忽视。教师更要善于发挥教学机智,随时捕捉学生闪现的思想火花,使话题更能推动教学论文课堂教学思维的铺开。
话题的设置,有时是基于备课的考虑,有时又是“因地制宜”,是将个别学生提出的不足接过来,作为整个班级的讨论话题。
譬如说,同是教学《药》,在另外一班讨论华小栓的悲剧理由时,就有一位同学质疑:“假如华小栓吃‘药’后,病好了,结果会怎么样?”我立时发现,这是一个能将大家思维激活的“思想火花”。于是,我将这个不足回抛给学生:先让质疑者谈谈自己的看法,他以为小栓病好了,人们会更相信人血馒头的药效。别的同学反驳道:“人血馒头不是药,不可能治好病。”围绕这两种观点,同学们充分讨论,一致否定了“吃人血馒头治好病”的看法。同时,我又引导同学温习《故乡》中的“闰土”形象和《藤野先生》中“闲看毙犯人的中国人”两类形象,让学生明白:即使对症下药,假如没有被唤醒,也不过是给落后的社会多添一个愚昧的人,或者是一个无聊的看客。灵活的切入,使意料之外的话题也成为理解浅析课文的突破口,更好地推动教学论文了教学任务的完成。
课堂教学艺术是探讨不尽的。优秀的课文,为教师创造性劳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语文教师要激活课堂教学,就须基于对话教学对策,“吃”透教材,不落窠臼,设计出最佳对话话题,同时还要及时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启悟学生,使教学艺术跃上新的高度。
(陈洪团上海市向东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