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地位和作用

更新时间:2024-03-05 点赞:23538 浏览:10638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中等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的近况及其所应有的地位

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格式发生变化,普通高校和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正在逐年扩大,基本能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生源都对初中毕业生的中等职业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现在,选择上中职学校的初中毕业生绝大多数是由于无望升入高中才被迫进行的选择。他们普遍有着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不足,加之他们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所以大多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缺少热情。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地位非常尴尬,基本上称为可有可无的点缀品。
但是,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中规定:“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进展,具有重要作用。”再加上以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来看,各个用人单位对于所雇用的员工文化素养还是有着一定要求的。由于现在各用人单位都有一个共鸣:深厚的文化基础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没有文化基础的员工是没有进展前途的。因此,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应该把语文教学定位为:语文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基础文化课,是学习其他文化课和专业课所必备的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入社会后能继续进展的重要基石。

二、中等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的作用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进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人格。”

(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及职业意识

语文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工具性,是开展各门类学科学习的一项重要工具。只有学好语文知识,掌握好母语,才便于其他各学科的学习,也才能更好地进行专业课的学习。同时,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在和其他同仁共事时,在和客户沟通时,在进行进一步深造和提高时,都需要有很好的语文基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就规定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所应具备的语文技能,其中包括:能“正确领会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的能力;“提高在阅读中发现不足、浅析不足、解决不足”的能力;“能利用多种媒体对信息资料进行检索、筛选、摘要和分类”;“养成多观察、多思索、多体验、多写多改的习惯”;“学会写作常用的和与专业有关的运用文”。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为以后的进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基础比较差,而这个差并不仅仅指他们学识上的欠缺,更主要的是意志品质的缺失和工作意识的欠缺。固然,各中等职业学校也已经安排了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课程,但作为语文课,由于语文教材事例的丰富性以及母语教学的易接受性,语文课就具有了培养职业意识的重任。首先,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充分熟悉自我,认清“自我”在社会中应占何种位置,在这样的社会位置中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在认清“自我”之后能充分地熟悉“他人”,认清他人的优缺点。同时要学生明白,一个人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可能脱离他人而独自有着。所以为了我们能更好地生活和工作,我们必须学会和他人共处,学会和他人沟通。其次,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技能练习的同时,也是对学生意志品质的磨炼,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心理承受的能力、临场应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吃苦刻苦的品质。这些,都对学生以后的工作有极大的帮助。

(二)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进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人格。”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除了为学生的技能练习打基础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而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妍媸、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语言讲述来引导学生感悟真善美的内涵,使学生在感悟中得到净化与提升,以而达到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

(三)语文教学应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

中等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及职业意识,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之外,还有一个长期被我们忽视掉的重要任务,那就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传承和弘扬。
只有对民族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才能成为一个有国家、民族文化归属感的人;只有用现代科学观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之后,才能更好地进展民族文化。而语文学科在弘扬、传承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课本中保存着大量中国古代的哲学散文、历史散文和争论散文等,它们都以文学性的话语方式传达着古代的先贤对社会、人生的深刻体悟和聪明反思,传递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而其自身的文学性特质又保证了这种内涵、气质能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而不沦为枯燥的说教。
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构建了他那个时代的素质教育系统并成功地付诸实践。在教学上他主张“述而不作”,就是为了忠实地传承先前的文化,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要内容的“六艺”。同时他为自己的教学确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价值系统。“仁”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最高的理想境界,它是儒家学派的价值评判坐标,也是一个学生应该毕生追求的最高理想,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行为准则。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