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更新时间:2024-01-29 点赞:5201 浏览:1708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是一门最辨证、最灵活的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马卡柯语)它不仅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同时也是一门教育的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汉语知识、文体知识、文学常识,要练习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索力,要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还要将教学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介入精神、个性的进展等综合素质结合起来。那么,如何使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呢?

一、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浅析,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中学语文教材中,关于美的主题不少,语文教师必须运用好这把“美的钥匙”,去打开学生美的心灵,让美之花悄然盛开。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让我们的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暧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以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以小培养起对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美融于心灵的习惯。”那么,怎样去引导学生鉴赏文艺作品中的美呢?
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特点对人物进行浅析来引导学生,使学生受到正面教育并提高辨认妍媸的能力。如教《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可通过对菲利普夫妇语言、动作、心理及神态等方面的浅析,了解他们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让学生看到人物在拜金思想腐蚀下的丑恶灵魂,对这些人物产生憎恶之情,进而提高学生辨别妍媸的能力。还有体现心灵美的、人格美的、道德美的,如《老王》《信客》;有体现理想美的,如《桃花源记》;有体现自然美的,如《春》等等。这些都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题材。
这些课文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让其得到艺术美的熏陶,以至自觉地追求自己人格美和理想美的目的。在讲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教师要重视触类旁通,旁征博引,并重视课外书籍的阅读引导。

二、借助文学作品的鉴赏,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

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处于形成阶段,是非观念不强,自制能力较弱,再加上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强烈,因此说教式的教育已经行不通。假如能借助文学作品,论述联系实际,使学生的良好品德在自然和融洽的氛围中得以形成,那么无疑是值得提倡的。
在浅析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和浅析哲理性散文所表达的情感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以中掌握正确判定是非曲直的标准,接受观点,提高熟悉,陶冶性情。例如讲议论文《谈读书》一文,可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策略,刻苦勤奋,并懂得通过学好各门学科来弥补自身精神上的各种缺陷,充分发挥主观能力作用,达到实现理想的目的;又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育学生思索不足时应发挥创造性思维,多方面、多角度浅析、考虑。散文《谈生命》描写“一江春水”“一棵绿树”的生命历程,说出了作者历经百年沧桑,备尝酸甜苦辣的生命体验,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可以教育学生要有为生命不止而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三、重视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的爱国心和责任感

爱国主义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例如游记《三峡》就绘声绘色地描绘出祖国河山瑰丽神奇的色彩,或运用比喻,或引用传说、民谣、古诗,或抒发情怀,这样的文章能使学生对祖国的美好河山产生热爱;又如《满井游记》等这些景物描写的课文,注入了社会美的內容,是客观的自然美同主观的情感美的有机统一,因而能产生诱人的美感,有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借助图片,让学生饱览“名胜”,使他们领略到课文所展示的美,升起一种崇高的美感,并深深感受到创造美的生活的气力的伟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加强时代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意志和毅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假如学生的意志薄弱,那么一生中可能会一事无成。
教材中散文《紫藤萝瀑布》中紫藤萝花有顽强不屈的精神,在讲授这类课文时,可引导学生理解它们的象征作用和精神实质,熟悉到革命时代需要这种精神,和平时代也需要这种精神;散文《雪》一文,用雪为喻,体现了作者不屈不挠地战斗的人生观,可以教育学生要勇于面对现实和经得起考核教学论文的坚强斗志等。再如在讲述《海燕》中,学生在朗读“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狂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一段时,要求学生以朗读中感受海燕那种勇敢、乐观的精神,海燕那种迎风搏浪的雄姿仿佛出现在我们眼前,给我们以战斗的气力、热情的鼓舞,以而把那种激越的战斗转化为学生强烈的进取心和不怕任何生活风浪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责任编辑赵霭雯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