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课程实践品格

更新时间:2024-02-21 点赞:4457 浏览:1615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程具有明显的实践品格。但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这一重要品格却在课程与教学实践中遭到了有意无意的漠视、误解和扭曲,这正是造成语文教育质量不如人意、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积极吸收近年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发生学方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立足于语文课程本体考辨,从理论和历史两个维度深入论证“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一命题,在此基础上,对当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迷失现象进行考察和剖析,并由此提出“生态—实践”语文课程设计和实施模式,为公道塑造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探路。全文共分六个部分:导论阐述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及意义,指明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一章,语文课程本体考辨。通过“‘语文’含义的正本清源”和“语文课程性质的检讨”,本章探讨了“语文课程是什么”这一本体问题,指出语文课程之“语文”当指“言语”而非“语言”,其基本内涵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有机结合”;语文课程是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为根本目的和任务的文化基础课程,它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探明语文课程本体是判定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的条件|教育论文网|。第二章,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内涵与理论阐释。“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是指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的内涵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靠语文实践,因此,语文课程应该是一门实践课程。对于“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一命题,本章从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维度给予了理论阐释。第三章,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历史。“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仅仅是一个停留在理论领域的命题,也是一个真真切切的事实存在。我国古代语文课程在体现实践性上既积累了“熟读精思”、“多写多改”、“勤学多练”等宝贵经验,也存在着语文实践“暗中摸索”、“脱离语言实际和运用实际”等缺憾;现代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既在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旗帜下有了科学公道的拓展,又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所迷失;国外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则体现在课程目标、教材编制、课堂教学等诸多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语文课程的发展史表明:只有正确把握并公道彰显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语文教育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第四章,当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迷失现象之探析。本章从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两方面对当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迷失现象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教材方面,“文选型”教材轻易造成对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遮蔽,教材练习设计也存在很多不足;教学方面,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迷失主要表现为遭受漠视、异化变形、虚化窄化三种情况。造成语文课程实践品格迷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语文课程本体观游移错位、课程与教学观念存在偏差、课程设计以知识为本位,等等。漠视、扭曲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是导致语文教育“少慢差费”的重要原因。第五章,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公道塑造。针对当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迷失现象,本章提出了公道塑造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路径和措施:第一,正确熟悉语文课程的“经验”本性和工具属性,使语文课程实践回归语文课程本体;第二,基于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构建以语文实践为轴心的“生态—实践”语文课程,注重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和语文实践生态环境的设计;第三,变语文教学“授受范式”为“导练范式”,促成有效语文实践;第四,课程评价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彰显导向。【关键词】:语文课程实践品格语文实践语文能力语文教学
【论文提纲】:摘要5-7Abstract7-10导论10-32一、问题的提出10-15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5-26三、研究目的及意义26-28四、研究思路与方法28-32第一章语文课程本体考辨——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立论基点32-67一、"语文"含义的正本清源33-44二、语文课程性质的检讨44-66三、语文课程本体的澄明66-67第二章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内涵与理论阐释67-113一、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内涵67-75二、"语文实践"的解读75-88三、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理论阐释88-113第三章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历史113-152一、古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呈现与缺憾113-128二、现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拓展与分化128-142三、国外语文课程中的语文实践:现状及启示142-152第四章当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迷失现象之探析152-193一、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在当代语文教材中的迷失152-165二、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在当代语文教学中的迷失165-193第五章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公道塑造193-241一、本体回归:塑造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前导193-197二、"生态—实践":语文课程设计形式新探197-225三、教学范式变革:促成有效语文实践225-237四、课程评价:指向实践的路径和方法237-241结束语241-244主要参考文献244-255附录255-258在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258-259后记259-26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