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教学在《历史与社会》课中运用

更新时间:2024-02-25 点赞:26150 浏览:1190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论文摘要摘要历史图片在初高中历史课堂中的价值很早就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以一种教学思路在课堂中的运用仍不广泛。基于《历史与社会》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以及教学对象感知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局限,图片教学思路在教学中显得格外重要。由此,文章借图片教学方式在《新航路的开辟》一目中的运用,探讨图片教学思路在该课程中的作用与价值。
关键词图片教学;新航路开辟;历史与社会

一、《历史与社会》教材与试题的特点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新教材把图片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极大地增加了图片在教材中的份量。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在表达方式上显著已由过去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向文字与图片相结合、图文并重的方向转变。以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2006 年6 月第2 版)为例,其选用大量的历史图片。除中外大事年表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两册就有454张图片,其中第四单元有图片108张,第

五、第七单元图片各80张。

面对这么庞大而又珍贵的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弃之不用或者不充分利用,都是不可想象的资源浪费。“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郑樵《通志》)道破了文字叙述与图片之间的联系,即文字叙述在于说理,图片的作用在于使说理形象化,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推动,密不可分。图片能以其视觉力量与文字互补,用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唤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另外,以近年的《历史与社会》中考题来看,图片试题越来越多,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去浅析、掌握图中所包含的知识要点,对学生进行解法指导,培养学生观察图片、联系比较、想象和议论等多种能力。

二、初中生的特点

感知是认识活动的先导,是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反应。初中学生的感知力虽比小学生要强,注意力也能够持久,但多体现在具体内容的学习上,尤其是对生动、具体的历史事件历程和历史人物的事迹,接受起来困难不大,对形象化的学习材料也容易把握,也会比较关注一些具体的细节,但他们的观察还是有不稳定性和片面性,要全面、深刻地感知历史的整体面貌和本质特点还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感知是对事物的直接体验,而思维却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载体。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较小学时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形象思维仍占较大的比重。他们形象思维中的联想和想象,往往是片段式的,自由式的,残缺的。而运用历史地图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具体、完整的空间概念;利用历史填图册,能够使学生加深对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消化,起到巩固的作用。不管是初中生的感知能力还是思维能力均表明图片教学在课堂中运用的重要量。
此外,以心理学上讲,学生对图片的信息接受时间要比对文字的接受时间短。一般而言,要表达清楚一个信息,通过语言描述所需时间为28 秒,利用照片所需时间为9—12 秒,通过实物仅需7 秒。由此,教师利用图片进行课堂教学时,其作用就不单纯是增加课堂的丰富性,更为重要的是提供一个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跨度内接触最多历史信息的平台。

三、图片教学的运用

伴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基于以上教材浅析以及学情浅析,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图片教学,以达到培养学生的智能、引导学生探究、提升教学效果的目标,防止“快餐化”、“浅阅读”倾向,成了每个历史教学工作者都面对的重要课题。
接下来,以《历史与社会》八年级第五单元第三课第一目“新航路的开辟”为例,谈谈笔者在教学中将如何通过图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分类能力、浅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多元思维的。

1.归纳、分类,理清历史思路

为了更好地进行历史图片教学,必须对历史图片进行分类。历史图片按其体现内容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按形式又可分为插图、画像、实物、模型、照片等。具体到某一章节,应根据教材和教学需要进行归纳和分类。
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归纳、分类,帮助学生理清历史进展的基本脉络,同时设计新颖的个性化标题,这有助于学生感知历史,增加对历史的体验,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联想与此相关的人和事,以而提升学习质量。而这也大可证明利用图片教学能够串联片段的知识,优于单纯的文字讲解。

2.观察、探究,形成读史的良好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让学生沿着“形象—概念—形象”思维轨迹深思,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观察图片就能较好地实现这一历程。在“新航路的开辟”教学中,笔者先给学生示范:在图“欧洲航海家们在探讨如何去更远的地方探险”中,有一个地球仪,以图片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航海家们相信地球是圆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地圆说”奠定了新航路开辟的思想基础。那么,这张地图中还有其他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你能以中推断出什么呢?学生们立即忙碌起来,他们发现还有航海家,还有罗盘针、与远航有关的图书等,得出结论“当时已具备了远航的技术条件和航海知识”。最后,笔者进行了引导性小结:观察图的关键是抓细节,如说明性文字、背景以及人物的动作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这些图片蕴含着的作用,才能以“当事人”的心理走进逝去的年代。观察图片,既使学生形成观察图片的习惯,提升观察图片的能力,又掌握了观察图片的策略,可谓一石多鸟。
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后,让学生利用图片去“还原”历史,通过合理的想象、无穷的深思,把原本残缺、距真实面目较远的历史形象还原成相对完整、接近本来面目的历史形象,形成自己的观点。比如让学生观察B图,笔者问学生:“哥伦布等欧洲人与印第安人他们的身材有何区别?”学生回答:“欧洲人高大魁梧,印第安人又矮又小。”笔者追问:“这些高大魁梧的欧洲人手上拿着的是什么?”学生说:“十字架、剑”。通过对图的观察,学生不难发现:欧洲航海家到其他地区,用宗教传播以及武力入侵,给印第安人带来了毁灭性灾难。新航路的开辟为殖民者掠夺印第安人开辟了新途径。于是,学生的民族主义情感得到激发,维护和平成为每位学生心中的呐喊,图的引思功能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3.联系、拓展,构建对历史的解释评价系统

图片是静态的,而历史是动态的,如果不对历史图片进行动态处理,不去寻找彼此间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全面浅析和深入把握历史的“线”和“面”,使理解历史产生困难。在“新航路的开辟”教学中,笔者尝试让学生根据课本的内容,用透明的描图纸描绘出远洋航行各条路线以及发现的新大陆,并结合B、I图,请学生小组组织讨论,浅析“发现的时代”和“世界的交流”两个主题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以及“世界的交流”主题下的两张图片又有何联系。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得出因果、并列两层联系。说它们是因果联系,是因为通过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的远洋航行,使世界由分散的文明走向了联系与交流;说它们是并列,是因为它们的远洋航行,在使世界走向整体的历程中,让其他的落后民族受到了残酷的殖民。通过比较联系图片,学生也在这历程中明白新航路开辟带来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影响,历史进展的规律也就有迹可循。
通过学生自己画图,手脑结合,以反方向巩固提升学生对图的理解能力;通过笔者对历史图片的引用和示范,学生懂得了学习历史不仅仅要对客观资料进行发掘、了解和掌握,更要对已有资料作出判断、浅析和运用,进而认识历史进展规律,构建个人对历史的解释系统。
英国现代美术史学家贡布里希曾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视觉的时代,我们以早到晚都受到图片的侵袭。而历史图片的功能决不是简单地为了调剂视觉、刺激感官,而是为了直接而形象地呈现历史的真实状态。运用大量真实、直观的历史图片不仅可以作为调节学生精神疲惫的有效资源,而且可以作为搭建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不仅在视觉上给学生以强有力的冲击,而且在心理上带来真实可感的震撼,以而吸引学生去关注图片隐含的历史信息。只要我们在运用时注意有效性、科学性、针对性等原则,就能使图片教学在《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得到较好的运用,达到教学课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37~238.
黄牧航.中学历史教材图片设计的论述与实践[J].历史教学,2001,(9).
[3]徐国政.社会课如何进行图片教学——以“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0,(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