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毕业论文下载http://www.618jyw.com
实施教育,提高了思品教育的实效性。如《陈涉世家》一课中的陈胜、吴广去“卜鬼”之事,教学时,我便让生结合身边求神拜佛现象进行分析,通过比较,了解了当时陈胜、吴广为何要去“卜鬼”。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既了解课文内容,又对生活中的迷信现象有了新的认识。 (2)将社会现实引进语文课堂,在体验中激发道德情感。社会是变化多端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如何提高学生在新事物、新问题面前的辨别是非能力、应对能力呢?把社会现实引进课堂,将社会新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对它们的认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如现在部分学生沉迷网络,荒废学业,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收集生活中和网上相关的事例,运用辩论的方式,营造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体验中受到感染,引起共鸣,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沉迷网络的危害,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 语文教学中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多彩的内容,让学生既学到了语文,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识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了正确的道德观,使学生在社会面前,心中有底,遇事不慌,形成较好的道德素养。 2.让语文走入大社会,引导学生自主教育,养成道德行为 语文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学生产生了良好的行为动机,但这并不是表示学生就会有正确的道德行为。这是由中学生对他人、环境依附性强,道德观念的情绪体验不深刻,道德评价不全面等特点所决定的。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形成思想品德教育的立体网络,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活动,以道德情感体验为动力,逐渐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就能扭转中学生“只会说,不会做”的尴尬局面。作为教师要把教材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生活化的表演活动中养成行为习惯;另一方面重视课外的延伸,积极开展语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生活,感悟语文,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质,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课外实践情况及时监督、反馈和评价,特别是对学生得到的情感体验及时交流,促成其道德行为的养成。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组合,自我探索,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学语文,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