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毕业小结http://www.618jyw.com
位于什么“层级”。京剧虽然可称国粹,但毕竟是地方剧种,理应划入地方课程。北京和安徽是完全可以开设这样的课程的,其它地方觉得有开设此课程的必要的话,也未尝不可。如果一开始就作为地方课程、特色性课程而不是国家课程提出,我想这样的争议应该是可以避免的。把本属于地方的课程移位到了国家课程上来,这就是错位。错位必然导致“热议”。 错位还表现在其它方面。譬如地方课程很多时候很多地方大致还处于“缺位”状态。我不知道现在有哪些地方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地方课程。地方课程在****课程中不是与国家课程错位,便是下放到了学校课程,重视程度明显不够。这些错位说明我们的课程分类虽然有其名,但研究得还不够深入透彻,认识还比较模糊。 那么,这****课程究竟应如何定位呢?我想首要的是弄清楚三者之间的差异性。差异辨明,“定位”也就在其中了。下面我来描述一下三种课程的差异所在: 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是国家理念、国家意志的体现,是一个国家基于全民教育的基本层级和水准的框架性设定所规定的课程。从地域上说,它是全覆盖的;从性质上说,它是指令性的,具有法规性意义。譬如中学的语数外史地化生等课程,作为指令性课程,它是保证受教者具有最基本的文化入门的基础,因而它对全体受教者的要求具有同一性,每一位受教者都有权利享受到对这些课程的足时足量的学习。与此相适应,国家颁发的课时标准也具有强制性的法规意义,任何随意的改动都应视同违法。 地方课程。地方课程主要承担地方文化的传承,属于特色性课程。譬如安徽的黄梅戏,上海的越剧,山西平遥的古城文化,苏州的评弹和“人家尽枕河”的街镇文化等等。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地方风习。极具特色、极具个性的地域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与演变中积淀而成的宝贵的地方文化遗产。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特色文化,才汇聚成了中华浩瀚的文化海洋,成就了民族文化的丰富包容,多姿多彩。这些特色文化理应由地方课程来演绎、发展与传承。 学校课程。学校课程属于个性化、创新化课程。由学校组织力量开发,目的在于发掘潜能,培养兴趣,量体裁衣地进行特长化、培优化教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怎样才能有效地落实呢?这就是要由学校课程来承担的任务,至少必须以学校课程为主。所以,开发学校课程在整个课程文化的建设中至关重要。每一个学生都是“这一个”,都有自己的潜能所在,个性需求,都有自己的特长与“短板”。要实现因材施教,就必须对学生这方面的特点进行广泛深入的考察与研究,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课程是最基础的,最共性的,是对全体受教者的同一尺度;地方课程的定位在于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这两类课程都可以看作是“类”要求,虽然在“类”的范围上有大小之别,但作为“类”的本质是一致的,它不可能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发展诉求。学校课程正是弥补共性要求的不足而出现的,课程的丰富性、针对性、创造性也更多地通过这一课程来实现。 对三类课程究竟应该如何定位,当然需要经过课程专家反复研究和论证,我这里所作描述只是想从一个方面说明课程定位的必要性、严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