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学习兴趣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29 点赞:23205 浏览:10607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6-0082-01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动教学论文学生积极思索、探究知识、获取信息、炼就能力。学习兴趣的培养可采用以下策略进行。
1 故事奇闻激发兴趣法
中学生心理特点是轻易接受生动有趣、新鲜奇异的东西,并且这些东西在学生头脑储存时间长。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选择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奇闻讲出来,这样,不但能引起学生心理上兴奋感和思维上的留意,而且能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气氛活跃、愉悦,功效倍增。比如,教学《芦花荡》一文,可以先讲述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鱼鹰,却像青壮年一样,布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勇敢出奇,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在敌人眼皮底下竟像一个没事人,心情悠闲,他为了给大菱报仇,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然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学生听了这个传奇英雄故事后。就会想详尽了解这个老头子的一些情节,心理便涌出“为什么能”的冲动,由此激发出学习探讨兴趣。再如,教学《宋定伯捉鬼》这一文言文时,教师先用口语文讲出这个故事,以而使学生兴趣浓厚,增加对课文了解。
2 设疑质疑法
设疑是提出一个新奇有趣的不足,激起学生积极思索的兴趣,以而使学生将这一不足带入课文的学习中,深入思索课文中心与主题,揣摩课文作者的构思匠心、作品结构的巧妙。比如,教学《威尼斯商人》一文时,当学生了解到:安东尼奥与夏洛克的尖锐矛盾冲突后,法庭上僵持无法判决,而鲍西娅上场后,她为什么先仍劝告夏洛克慈悲一点,又为什么让夏洛克明确表示不答应三倍赔款的态度,接着还让夏洛克请医生为安东尼奥堵住伤口“免得流血而死”,鲍西娅种种做法是朝有利于夏洛克方面进展吗?这样设置疑点,扣住学生心弦,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深入了解戏剧作品的比较、悬念、突转等戏剧技艺教学论文。再如,教学《驿路梨花》一文时,我和老余正享受这屋主人提供方便而猜测主人是谁时,出现瑶族老人,认定他是主人,而当知他也是来给主人送粮食的,却不是主人,谁是主人呢?后来打听主人是哈尼小姑娘,当我们接触这群哈尼姑娘时,一了解,她们也不是这屋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当学生头脑里产生出这一个关键疑问后,就有了浓厚兴趣,急想知道原委,这样去学习课文就能彻底把握住文章内容。深入探求作品结构巧妙、思想的蕴含。
3 悬念设置法
悬念是人们对事物进展和人的命运的掂念。是急于知晓事情结局的一种紧迫心情。而正是这一心情,不仅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心理,深入思索,而且能激发学生急切求知。如教学《智取生辰纲》一文时,教师可以先讲述这故事,杨志受大名府梁中书派遣押送生辰纲前往,一路上,杨志精明能干,周密布署,谨小慎微,生怕生辰纲被劫,到了黄泥冈,遇见刘唐顿生疑心,惟恐白胜酒里有。可是杨志如此防范,而生辰纲还是被劫了。接着提问:这究竟是何时出了差错?他人又是用什么计谋而劫取的呢?随着这一个个悬念地设置,学生定会怀着迫切想知道真相的心情,于是迫不及待地阅读文章,探究结果。再如教学《狼》一文,教师根据文章设置令人担忧的悬念:有一个屠夫。傍晚卖完肉回家路上,碰到两狼一前一后跟随后面,这个屠夫后来怎么样?这样,学生急于知晓屠夫命运,便会迫不急待打开课本,认真阅读,弄清事情真相。
4 对照比较法
鲜明比较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更有利于了解作品内容,写法异同,还可以增强知识的牢固性,如教学《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文后,教师可以就人物形象、思想意蕴、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鉴赏,两人物生活在不同时代。同处于贫困潦倒地位,同受封建科举毒害,一个叩开功名富贵大门,一个连半个秀才没捞到,孔乙己在被旁人嘲笑时,硬撑起读书人架子辩白。尽管饿得要死,也不肯脱去长衫子;范进被岳父无端辱骂,还唯唯连声,穷得揭不开锅,能在广众中寻人买鸡;孔乙己被人戏弄“认真识字么?”他显出不屑置辩神气;范进中举后,乡绅造访、拉拢,他连称“幸得老先生门下……”。这样多方面比较。学生便有了强烈探微兴趣,就能开拓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了,再如教学《沁园春·雪》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两文时,可比较都写雪景,一个壮丽、妖娆,一个奇寒、凛冽:目的不同,一个抒写热爱山河感情乐观豪迈,一个抒发惆怅感情:写法不同,一个以大处落笔,意境恢宏,一个既以大处落笔,又以细处着墨……。这样一比较,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固性就能增强,就连细小知识点也会记于心中了。在教学语文知识时,也可用此法。比如教学语序不同表达作用也不同时,可出示“比较‘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两词语的意思”,学生经过深入细致比较后,发现两词表意截然不同,他们便能以比较中知道语序不同词义不同的道理。
5 正反提问法
教学中,如遇不足时,不作正面回答。而是指出不足的正反面,让学生开动脑筋,激发兴趣,自己解答,作出结论。《孔乙己》一文中,有这么一句“便排出九文大钱”,这句子中“排”字可不可以用“拿”“摸”“掏”等字来替换?作者用“排”好处在什么地方?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告诉学生课文中3个事例是以20多个生动感人事例中精选出来,然后问:作者为什么把那些事例删掉了?这3个事例还能不能再删掉?作者安排了3个事例的次序能否调换?这样以正反两方面提出多个不足。激起学生学习讨论知识、分辨不足的兴趣,以而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依据教材内容、特点以及语文知识的方方面面,适时地采用不同方式提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自觉、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定能学好语文,提高语文成绩。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