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

更新时间:2024-01-18 点赞:27735 浏览:12943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情感教育的缺位,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对感动的体悟,缺乏最少的情感。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教学需要情感出,学生呼唤情感来。为适应面对的国际性竞争与挑战,我们的教育必须尽快走出历史局限的误区,确立情感培养目标,实施情感教育。
关键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需要
一、特点

1、熟悉感知的需要

现代心理学以为,青少年熟悉和感知事物,是有一定过程和规律的,它往往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直观到抽象等。青少年的心智进展的根本理由是一种内在的认知需要,而这种认知的需要往往是由感知事物的直观现象首先引发的。专家指出,观察熟悉事物的特点是事物的本质过程,是客观事物和观察主体头脑中的已有知识发生联系的过程,发生了联系,客观事物才有被熟悉,被正确熟悉的可能。而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经验包括道德水平,思想感情都是以观察中直接或间接获得的。因此,语文教学中,能结合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为学生设置情景,制造气氛,使学生能把语言文字和直观画面相联系,互为补充,就能更好地激起学生情感体验,更深刻有效地理解语言的情感,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2、情感因素的需要

以心理学角度出发,教学过程中学生介入的教学活动的心理成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认知因素(即智力因素),如感知、理解、想象、记忆等;另一类是情感因素(即非智力因素),如动机、态度、兴趣、情感、意志等,
人的创造活动不仅需要高度发达的智力,而且需要强烈的兴趣和热情,需要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远大的理想以及独立自立精神等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教学论文智力的进展,它在学习上具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和强化作用。当代心理学探讨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感受。它取决于认知对象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它总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

3、接受对象的需要

学生是人。人是有感情、有思想、有人格。假如不把学生当人,而是当成任意摆布的没有独立人格的东西,对学生的基本熟悉就把握不住。儿童和青少年是人生中感情最丰富最热烈的黄金时期。中学生处在少年和青年初期,当然富有炽热强烈的感情,只是相对于儿童而言,中学生的情感内倾性和稳定性增强,出现了所谓"情感闭锁"现象。也就是说,中学生身上固然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感情,却不轻易动情或表达感情,正如裹在地球内部的岩浆,不到火山爆发时是不会喷涌而出的。因此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让他们"情有所动",想方想法将埋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热情激发出来。让学生置于激昂的情感之中,感受学有所得的喜悦。
三、途径

1、以文本导情

梁启超曾说:"用情感激发人,似乎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份量的磁,便吸引多大份量的铁,丝绝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的原动力。"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语文课本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文学,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都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在导入课文时,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景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注重挖掘出课本中极富感情的内容,经探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过程,感染学生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教师的这种引导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深刻挖掘,不必面面俱到,但求深而有得。同时要让学生收集一些作家的个人经历,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艰辛与勤奋,刻苦与睿智,以而激励自己前进,还应对作品的背景作适当的先容,并结合现实进行点拨,尽量让文章中的人活起来,直接和学生对话,和学生的心灵对话。好的作品是作者专心血和人生经历浇灌出来的。有了这样的熟悉,学生对学习语文的信念就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门工具,而是已超过了语文本身学科而成为一门极富感染力的综合教育。

2、以诵读悟情

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在《散文的朗诵》一文中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吟,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也就是朗诵。吟咏背诵,不但能博闻强记,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受到文章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3、以艺术染情

语言和艺术是同源的,将艺术中那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拿过来,以用于教学,是大有裨益的。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用音乐渲染与课文相似的氛围,帮助学生想像课文描写的画面;用戏剧的形式让学生担当角色、扮演角色,利用角色的新奇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而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课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语言和行为。

4、以体语示情

语文教师的手势、表情及走动等能传递管理信息,是课堂上师生相互感知到的各种意识信号。语文教师的手势具有状物、言志、传情的特殊本领,当它被"引进"语文课堂领域后,就成为辅助课堂管理的非语言的外部体现形式,可以对学生作意识上的导向,可以把课文的体现意图和学生的接受意向牵引到一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按照自己所启迪的思路去领悟,去融会贯通,并有所发现。脸面是心灵之镜。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不但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与学生的德、体、美、劳的全面进展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把握和加强学生的情感功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实现新课程目标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推动教学论文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全面进展。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