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渗透品德教育

更新时间:2024-02-05 点赞:24130 浏览:10777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当前环境下,社会普遍出现主体信仰缺失、人文精神失落,以及社会道德判定标准混乱、道德水准下降、道德使命感薄弱等现象,和谐社会的构建遭碰到了不和谐的时代困难。对于这一困难的化解,当然要靠法律,但也需要诉诸道德。道德需要显性的“外在”的规范和标准,更需要语文这一“内在”的信仰化道德教育。
不仅是“需要”,甚至可以说,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责无旁贷、任重道远的。
语文新课标就指出,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正确理解这段话,将这段话有效落实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实际行动中去是核心、关键,更是灵魂。

一、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只是思想政治课的专利。语文教学归根结底,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培养健全的人格,推动教学论文人的全面进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全面进展自我,实现自我社会价值和人生幸福,德育无疑摆在了重要而突出的位置。因此,语文教学除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外,德育目标是其更为重要的一个内容,而且在整个语文教育目标中具有首要的地位。
无可否认,在听说读写等自主性活动中,绝少不了诸如诚信、敬业、谦虚、坦率、自信,诸如三思而行、团队协作、公平竞争,诸如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尊重他人,诸如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关心可持续进展等等具体的道德素质的渗透。“文道统一”本身就蕴含着“道”与“文”是一样的丰富与重要的意思。
语文教学显然也不可能只要智育不要德育。相反,有了德育,语文才有生命,才有灵魂,才有动力和方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激活学生道德意识,增强道德感性行为体验,并在一步步上升为理性熟悉中逐步形成基本道德观念。这无论对学生个体或国家、社会的进展而言,都作用重大。也正因此,才凸显语文的本质与气力。

二、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好途径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各个途径中,语文教学是最好的途径。语文对于德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知道,德育的最好途径或方式并不是品德教条的灌输,而在于贴近生活,在于形象化和情感化。语文课程具有鲜明的人文性,语文教材当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德育素材,语文的情感熏陶和潜移默化正是最好的德育方式。

1.古典、经典文化和影视、故事本身的道德教育作用

学生读书需要正确的引导。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而后知什么是善良、同情;读《巴黎圣母院》区分妍媸,把握善恶;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长征》,感受革命先烈的艰苦奋斗,怎样用鲜血染红我们的五星红旗;读孔孟以懂得中国文化的根的所在。坐下来看影片《台儿庄战役》《甲午战争》《南京大屠杀》,亲身感受过中华民族所经历的屈辱和灾难,才不会一谈到爱国主义精神就嗤之以鼻。

2.演课本剧——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的德育渗透

尝试演课本剧是语文教学中动态的品德践行活动。语文教师完全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些实践的机会,引导他们走出课堂,走进文本,在丰富有趣的表演活动中体验生活,具体感受低姿态而实际的品德教育。
课本剧根据不同条件,可以班级排演,也可全校公演,都要求先由学生自己自选课本、读本或课外的文学作品进行改编。诸如《项链》《守财奴》《庄周买水》《陈奂生上城》《罗密欧与朱丽叶》《孔雀东南飞》和《日出》《玩偶之家》等都是很好的课本剧题材。改编者和演出者都要在原文基础上熟读、感知作品,然后通过积极的想象对作品的深层意蕴进行理解和感悟。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和排演过程,其中也是他们接受品德教育的过程。
曾有一次看《玩偶之家》课本剧公演。《读本》上节选的这幕剧是全剧的部分,出场人数较少,改编有一定难度,倘若按原剧不带任何创造性的改编,可能人物对话平淡,也不会有尖锐的矛盾冲突。然而,演出现场,剧中设计了娜拉丈夫海尔茂对娜拉前后态度反差较大的台词,凸显两者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演出效果异常的好,博得了阵阵喝彩。演出结束后,编剧也是娜拉主演谈到,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的目的是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冷酷无情的同时,希望打破不同等的资产阶级家庭联系,解放妇女,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正是基于这点,她作了大胆改编。
试想,学生改编、饰演课本剧,他们深入作品把握主旨,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性格形成的时代背景,不可能不会得到一定程度上思想的启迪和教育。这种教育可能来自不同方面或不同层次,但都如细雨滋润,如春风沐浴,让他们在活动中净化灵魂,重塑高贵的人格;这种教育由于是完全自主的因而又是极其深刻的,完全有可能影响学生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一辈子。

3.日常写作教学中思想内容和品德教育的特殊功能

文为心声,作文是学生道德情操、理想追求、思想动态的一面镜子。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不能少了也不能低估作文教学的特殊德育功能。
作文思想内容健康,主题和选材正面而有积极作用,观点正确,格调高尚,应作为写作教学一贯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要置于“德育在整个语文教育中具有首要地位”中去落实贯彻。
曾听一堂作文教学课。老师要求学生以“坚守”为话题作文,为了让学生感受立意的重要量,老师将余秋雨的《垂钓》改写后作为话题“坚守”的开篇,甚是巧妙:
“胖老人活泼随和,满足于钓起一条条小鱼,满载而归。
瘦老头执着倔强,无视大海琐碎的施舍,如恒久的雕塑般的,在黄昏的海边寂寞的坚守。
胖老人满足常乐,瘦老头执着坚守,两个不同的垂钓者,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组成了完美的人生。无暇的人生诚然让人敬畏,生命的方式更需要维护。我折服于一个个坚守生命方式的人,他们身上的坚守之美如水仙花般的高洁脱俗,如茉莉花般的馨香四射……”
这是老师的下水习作片断,更是老师对“坚守”的理解和思想观念、道德信仰的折射,这种折射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显然的。每一个同学都被坚守生命方式的人们感动,每一个同学都在思想深处接受了一次灵魂的净化与洗礼。思想境界决定了作文的生命力。我们根本不用担心,还有哪个同学不在文中体现健康的思想,讴歌高尚的灵魂。

三、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是对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重要突破口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将来的进展有重要作用。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它一般在熟悉基础上形成,是运用一定的道德观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品行或某种事物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情感是一种巨大的气力,它能推动道德熟悉转化为道德行为,进展为道德信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善于激发他们对道德行为的敬佩,引导他们去体验进行道德活动所获得的愉快。
如精讲高中第三册中《故都的秋》后,学生都沉浸在现代作家郁达夫创设的“清、静、悲凉”的秋的氛围中,进一步还可要求学生再自学第三册《读本》中郁达夫的作品《北平的四季》,思索“在文中你能看出郁达夫本人的影子吗?”这一不足。学生的阅读感受一定是鲜明的。“北京市内外的新绿……现在却已经完全掌握在一只满长着黑毛的巨魔的手里了!北望中原,究竟要到哪一日才能够重见得到天日呢?”日军侵略中国,国民党不抵抗,祖国不幸,进步文人无助,作家郁达夫对祖国母亲的无穷爱恋之内心,一定深深浸染着学生的灵魂,思想品德教育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文本是情感的载体,只要特别地注重对文本的把握,读出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终极定能完成道德转变。
总之,学生道德观的开发、进展乃至形成离不开语文教学。“既教书又育人”,该是语文教学的成功目标指向。面对当前层出不穷的社会道德不足,语文教学的“内在”的信仰化道德教育,假如再能做一些弥补不足的工作,使因信仰而生的敬畏之心使某些现象得到收敛,又能不同程度地逐渐修正社会价值导向,则是语文教育的大成功。
(徐林根景德镇市中小学教研所3330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