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语文课堂教学生命

更新时间:2024-02-04 点赞:8024 浏览:3235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点。和谐是人们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孩子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本文拟以三方面论述和谐语文课堂的构建。

一、走向心中有“本”,弹性预设课堂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以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和谐的教学氛围就如整治得平整的土壤,播撒的种子可以自由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因此,想拥有和谐的语文教学课堂,教师首先要沉醉在丰富多彩的作品中,对文本潜心解读。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找到语言练习与人文感悟的最佳平衡点,才能使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作用与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得到最完美的和谐的统一。
教材是知识的外化形式,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教材只有回到教师、学生生命体之中,才能被充分激活。在充分解读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进行弹性预设,是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的重要部分。所谓“弹性预设”,就是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不同的角度多作假设,要把学生的质疑空间预留其中,多设几条质疑进展线。这样,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料的情况时,教师才能有足够的聪明应对自如,以而使课堂达到和谐。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实,灵活的板块式教学设计,是弹性预设的首要特点。教师根据文本特点,结合教学重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教学环节设计成几个大的板块。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灵活的板块设计,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不足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所以教师不会手足无措。即使出现预设之外的情况,教师也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对策,及时化解。如在教学《杏儿熟了》时,我做了这样的预设:一是温习回顾,谈话导入,导出“当时的小作者看到小淘淘偷摘杏儿是用生气、抱怨、责怪的语气来说话的,而奶奶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引起阅读期待;二是给学生自由,任学生选句,激发个性对话,根据主人公奶奶的言行,感受奶奶的品行。我捉住三个大不足:怎么样的杏儿?怎么样的“我”?怎么样的奶奶?主要预设了以下几个重点句:
(1)奶奶走过去扶起淘淘,给他揉揉腿,对孩子们说:“你们先别走。”
重点“扶、揉”的感受,练读。
(2)她走到树下,挑熟了的杏子往下打。她脚底下不大稳,身子颤颤巍巍的。
理解为什么挑熟的?“颤颤巍巍”的演示理解,练读,感受奶奶的人品。
(3)奶奶把小淘淘和他的伙伴都叫了过来,一人分给五六个,剩下的几个给了我。
看他们吃得那样香甜,奶奶的嘴角上露出了微笑。
(重点预设:奶奶,你打杏儿这么不轻易,你看着他们吃,为什么还在微笑呢?这是怎样的微笑?)
(4)果子大家吃才香甜。
先请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然后拓展:……大家吃才香甜;……大家……才……;最后练读感受。
三是情境创设,升华感情,深化对话。在品读了有关奶奶的句子后,我又预设了一个升华感情的结尾:实在这几年中,每当我送杏儿给乡亲们时,总能听到乡亲们一些发自肺腑的话,假如你就是乡亲们中的一员,也许是一个小伙伴,也许是一位叔叔,也许是一位婶子,当你拿着我送的杏儿时,你想对我说什么?
(交流)生:孩子,谢谢你!
生:孩子,你跟你奶奶一样的好呀!
生:嗨,伙伴,我永远会记得你的奶奶和你的!
生:你家的杏儿可真好吃呀,甜到我心里去了,连我干燥的嗓子也舒服多了!
生:以后我有好东西也一定会给你送去的……
生:孩子,年年收到你送的杏儿,我们真是太感动了!
……
这样的弹性预设为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打开了大门。

二、走向目中有“人”,营造课堂浓浓情意

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与优质教育成正比,而优质教育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布满终极关爱的教育。意味着老师的眼里有学生,意味着老师的眼里有自己,意味着教学氛围“、同等、和谐、融洽,鱼水亲和”。
首先,应让课堂洋溢浓浓的爱意。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让课堂显得宽松些,教师游刃有余地教,学生轻松自主地学;教师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尊重,学生则不必揣摩教师的心理,教师也不以自我为中心,强行灌输有关知识。课堂不仅仅传授知识,而是更多地关注个体生命的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历程;课堂上更多的是激励,是欣赏:“你提的不足老师都没有想到,你真是个小思想家”“你和老师想到一起去了,真是老师的知音呀!”“你有一双慧眼”“你能联系上下文回答,值得大家学习”“你很留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对发言同学的尊重”。
其次,应该庇护孩子未泯的童心。假如孩子在童年时代所特有的好奇、探讨精神和创造力能得到珍惜、庇护,那么他们的一生都可能得到较好的进展。但童年又十分的脆弱,很轻易受到伤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当心你的教鞭下有爱迪生,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瓦特。”教师要有公平的教育观念才能培养学生公平的心理,才有学生公平竞争的天地和空间。而现实中又不知有多少孩子的革新教学论文火花和想象能力是在课堂上被逐渐泯灭。因此,教师应庇护孩子们的这份天真,这种好奇。一节好的语文课堂,应是成全孩子的进展,保护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课堂;应是放松孩子的精神,并按照他们自己的个性,敢说,敢想,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争论甚至敢反驳教师观点的课堂。

三、走向课中有“智”,让课堂布满诗意与创意

1.声情并茂的朗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焰

在情感教学中,声情并茂的朗读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特别是那些文情并茂的散文和诗歌尤为适合,它不但让人大饱耳福,给人享受,而且可以用作者的情感之火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焰。如在教学《杏儿熟了》一课时,师生互动,读重点句:
师:但是,“我”听了奶奶的这句话后,还有些似懂非懂,不过“我”还是按照奶奶的吩咐,第二年,杏儿熟了,“我”望着这黄澄澄的杏儿,眼前浮现了奶奶的颤颤巍巍打杏儿的样子(生齐读:奶奶走到树下,挑熟了的杏子往下打。她脚底下不大稳,身子颤颤巍巍的),于是“我”把熟透的杏儿打下来分给小伙伴们吃,分给邻居的叔叔婶婶们吃;
又一年,杏儿又熟了,“我”望着这黄澄澄的杏儿,眼前又浮现了奶奶的颤颤巍巍打杏儿的样子(生再齐读:奶奶走到树下,挑熟了的杏子往下打。她脚底下不大稳,身子颤颤巍巍的);
奶奶去世了,望着这黄澄澄的杏儿,“我”眼前又浮现了奶奶的颤颤巍巍打杏儿的样子(生再齐读:奶奶走到树下,挑熟了的杏子往下打。她脚底下不大稳,身子颤颤巍巍的);
猛然间“我”明白了奶奶说的话,感受到了“果子大家吃才香甜”,于是学生并读“我挑熟透了的杏儿打下一些来,给乡亲们送去——给他们送去香甜,也给他们送去喜悦。”
有人说,情感的共鸣能使人淡漠的情感冲动化,简单的情感丰富化,肤浅的情感深沉化。多种形式声情并茂的朗读,不正体现了这一点吗?

2.妙趣横生的表演,让课堂布满活力

小学生只有在和谐美好的气氛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才能形成浓厚的兴趣,体现出积极介入的热情。教学中,我时常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巩固和进展。课堂上,我常常结合课文内容鼓励他们利用自己喜欢的艺术活动,如舞蹈、唱歌等进行表演,配合语言学习,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使他们获得了展示才能、进展个性的机会,更主要的是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使他们的娱乐、学习双丰收,身体、心理均满足。如我们在学习《海底世界》一课时,有学生模仿海底动物发出各种各样有趣的声音,小听众们听得哈哈大笑。

3.巧设“争议性不足”,让学生互动起来

传统的课堂提问多是为了追求答案的正确,掩盖和隐藏了潜在的教学不足,很难取得让学生主动介入并探究的效果,常常使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掌握不了真正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通过提出不足,激发学生研讨兴趣,成为师生课堂互动的关键环节。如在教学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画出诗中的画面,当时有的学生在江面上画了一只小船,有的一只都没画,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故意设问:“江面上到底画不画小船?”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们讨论得热热闹闹,在交流时说出了自己的见地。
组一:江面上应画孤帆。
生1:通过读,我们知道孟浩然是坐船去扬州,画上孤帆表示他动身启程了。
生2:诗中“孤帆远影”提示我们船越行越远,我们可以把船画得远一点,小一些。表示船去远了,而李白、孟浩然还在挥手告别。
生3:我们翻查了《唐诗三百首》,上面的插图也画着孤帆。
组二:江面上不画孤帆
生1:古诗中说得很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尽”是消失的意思,孤帆已经消失在碧海蓝天相接的地方,所以不画。
生2:江面上不画孤帆,可以在海天相接的地方画一点点波痕,表示船刚消失,而江水还在荡漾。给人以想象,这样更能看出他们依依惜别。
这是学生思维与思维的碰撞,通过互动,一个人的思想变成了很多人的思想,这里的学生是自由的、进展的、和谐的。
总之,和蔼的教师,和气的语言,和睦的氛围,和善的心灵,和平的心声,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命活力,体贴生命,正视生命,扶持生命,注重学生的精神生命,用童心、用童话、用童情、用童稚,积极构建一个和谐的语文课堂。它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向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是师生创造奇迹、激活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是向未知方向挺进,随时都可能邂逅意外通道和美丽图景的旅程……让和谐生态的语文课堂,弥漫着自由的空气,培植适宜儿童主体精神生长的“天气”和“土壤”,散发出生命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的气味!■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