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探讨

更新时间:2024-01-26 点赞:18310 浏览:819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因此,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动听、悦目、赏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学生积极探讨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以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赏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大弦嘈嘈如急雨”一段。这段是诗人描绘琵琶声最出色的一个片断。为了调动学生的感官功能,领会诗人精湛的写作技艺教学论文和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我播放了一首《云水禅心》琵琶演奏曲。在学生欣赏这段乐曲之后,再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和联想,感悟诗句的精妙:“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让我们仿佛看到大珠、小珠交错地落在玉盘里,同时也听到了珠与盘碰撞发出的清脆动听的声音。视频播放“鸟在花丛间婉转呜唱跳跃”,说明“间关莺语花底滑”来比喻琴音,又使学生想象到琵琶声婉转的情景,感受白居易的“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心理。作者连续使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花下莺呜、冰水等一系列精美绝伦的比喻,把乐声以急骤到稍微,以流利、清脆到幽咽、滞涩,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使学生感受到琵琶声里音乐与情感的交融。聆听缕缕清婉的琴声,似低诉着无穷的心事,领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音乐欣赏体验。课后学生写出的感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次闻。”难怪作者与琵琶女的共同感慨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文本内容通过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介,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荷塘月色》里秀丽华美的语言显示了朱自清营造意境却不见雕琢的痕迹,剪辑调整材料却天衣无缝的体现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多媒体展示“蝉噪和蛙鼓”,这样的意象本来是烦人的,尤其是在情绪不佳时。但朱自清却把它们调至欣赏完“荷塘月色”之后,不仅不见其烦人,而且创造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佳境。体验品味朱自清艳羡清华园里的蝉和蛙,源于他思想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充分体现了他为国家民族前途忧虑的爱国情结,所以用“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来抒发感慨,自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淡淡的哀愁。教学最后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在一曲“采红菱”歌曲、一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画面里结束,学生就能凭直觉感受到美。这样引起的美感,既能使学生倾心于文本本身,又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以课文中自然地吸收丰富的精神营养。
因此,渲染课堂气氛,创造一定的审美情景,让学生置身在特定的情景中,以见其物、辨其形、嗅其味、闻其声,进而体察作者的感情,毫无障碍地接受作品的情感陶冶,是很有必要的。这样,让作品中的人、事、景、物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触发他们的形象思维,变作品“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只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才能使师生主导与主体的作用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给了我们一个答案:“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浅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欣赏苏轼的《赤壁赋》时,当看到一轮明月高悬在夜空中,当听到悠扬的箫声以水面上传来,你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这就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美感。为帮助学生掌握诗歌赏析的要领,提高诗词鉴赏能力,我充分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种形式,触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学习《一剪梅》《虞美人》《雨霖铃》时,我播放相应的歌曲和动画,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背诵;教授《滕王阁序》时,通过优美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韵味。
语文课堂的魅力就在于让学生带着欣赏与感动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去寻找心底或激昂或凝重的共鸣。一位学生在鉴赏中写道:“多媒体多方位的音画展示,会给人以美的享受,拨动着人们心底最细微的那条心弦,给人勇气和气力。动感纯美的音画,是纯洁的月光,是不屈不挠的大卫·科波菲尔,是微笑着的蒙娜丽莎……我融入其中,在天籁之美中飘向远方,或撑一支长篙漫溯,或中流击水,或浪遏飞舟,洞察其中的真谛和生命,寻找心中美丽的伊甸园。”
运用多媒体的课堂创造了人人介入的机会,激励了人人介入的热情,提高人人介入的能力,让学生在介入中学习,在学习中实现个性进展与全面进展的统一。它给学生的视觉、听觉带来的是线人一新,甚至与嗅觉、触觉“通感”,红紫诱人、高低错落,动听、悦目、赏心,成了学生发现美、感悟美的全新平台。随着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成分和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的有机整合,现代教育技术将逐步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呈现出“山花红紫树高低”的美景。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