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更新时间:2024-03-05 点赞:5571 浏览:2029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十分重视课堂的德育渗透和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师生教材,和谐共振

教学过程有着着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矛盾,这三对矛盾成为语文教学的原动力。但是,语文教学又是讲究教和学的和谐统一,讲究师生共同介入互相配合的双边互动,而且要公道地处理它们之间的矛盾,使之渐趋和谐,同处共振状态,进而进行渗透德育,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教育境界。
中学语文教材包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思想和哲理。学生对每篇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意图的过程,实际也就是接受语文德育的过程。而教师进行教学是以教材开始的,所以正确而深刻理解教材中所蕴涵的价值经验是充分发挥育人作用的关键。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而又巧妙地利用语文学科中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道德情操,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充分享受语言美;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思想美,进而体验美,进入审美意境。教材中的作品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作者思想感情喷涌的结晶。语言不是无情物,作者写得动情,教师又教得动情,学生才会学得动情,才会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和物休戚与共、爱憎同俦,才能使学生透过字句语词的领悟,深入触摸作品的真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
例如,杜甫《望岳》中描绘了泰山的胜奇旷阔画面,诗中的山光、水色、流云、飞鸟无不包含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溅发出一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蓬勃向上的豁达。只要课堂上稍加点拨,让学生反复吟诵,就自然而然地把他们带进一个美好的境界,不但使他们大饱眼福,获得内心的愉悦,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激发起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或许有人会以为,只有文学作品中才是进行德育的最佳阵地,实在不然,说明文同样具备这样的上风。例如,《中国石拱桥》渗透着作者对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奋与聪明的赞美之意。教学时,我不是孤立地浅析语言现象,而是浅析作者用词的精巧,牢牢扣住这一点。如写赵州桥“非常雄伟”在“雄伟”前加“非常”来修饰,表露出作者的赞叹之情;“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句子中用“完全”对其“合乎科学原理”充分加以肯定,用“巧妙绝伦”极言其巧妙,这些既正确说明了赵州桥的特点,又有作者对我国劳动人民非凡聪明的真情流露,稍加点拨,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热烈祖国、热烈劳动的情感。

二、合时适度,因势利导

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说过:“当教师教育学生时,假如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语文教学中应当不露痕迹地进行德育渗透,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无痕化”效果。因此,它不是在教学中牵强附会地加上点德育知识,也不是情感随时随意地宣泄,更不是纯粹的空洞论述说教,而是善于捕捉最佳德育渗透时机,并且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度”。假如时机把握不好,教育实效就大打折扣;假如不懂得把握基本的“度”,甚至将语文教学变成政治教学,就会“过犹不及”,造成学生的反感。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德育渗透内容上的“度”,施教时要权衡德育渗透时间上的“度”,要正确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学生思想品德实际的切合“度”。既要防止“过”,又要克服“不及”,使德育渗透“到位”而不“越位”。
如学习《马说》一课,在浅析总结时,我向学生提出若干不足,引发学生思索。首先我问:“你是否想成为千里马?”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接着,我又问:“你以为怎样才能成为千里马?”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之后,我再问:“假如你无法成为千里马,怎么办?”学生们顿时陷入了沉默,接着是一阵交头接耳。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起手说:“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千里马的,因此,不能成为千里马,也要面对现实,用自己最佳的状态,积极地学习生活。”他的话赢得了学生们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固然是个别学生的想法,但学生们毕竟对自己的不足有了一定理性的思索,而这些不足有助于他们今后更加实际地面对生活。

三、移情感悟,寓教于练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情感调控的主导者,其移情感悟主要体现为对学生的移情感悟,对教学内容的移情感悟,对语文教学活动的移情感悟;而学生则是情感活动的主体,其移情感悟主要体现为对教师的移情感悟,对学习内容的移情感悟,对学习活动的移情感悟,对人生美好远景的移情感悟。
古代文学论述家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捉住重点字词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做到“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以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比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让学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充分感悟,感受作者所抒发的“希望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感受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
除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感悟人生,我还要求他们把自己对生活的思索及时记录下来,写入随笔本。一次,我看到学生写的一篇随笔:“愚人节的傍晚被一个天大的玩笑染成了红色——香港艺人张国荣跳楼了。我在震动之余,更多的是惋惜。固然我不是他的影迷,也不崇拜他,但我还是很难过,由于我崇拜生命。曾有一个艺人这样说道:‘我经常说,有什么大不了,至少我还活着!’是啊,有什么大不了,至少我还活着!让我们珍惜生命吧!”这位学生的随笔不仅能关注新近发生之事,并且对事情的思索已经上升到了一定的理性的高度,对生命有了新的熟悉。
新学期开始不久,学校举行篮球比赛,我所教的两个班最后争夺冠亚军。比赛进行得异常激烈,甚至进入加时赛,最后其中的一个班以2分之差败北。胜利者欢欣鼓舞,失败者伤心至极。我知道,此时学生的心中都有一种强烈的情感的撞击,是他们通过活动感悟的好时机,是他们记录自己思想熟悉的好时机。我同时在两个班布置了作文,让他们就此次篮球比赛谈自己的看法。
果然,不出我的所料,一些学生的思索已远远超出了这次球赛的本身。与冠军失之交臂的那个班的学生有的写道:“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让懦夫走开,让勇者称雄。’我们是在比赛中输了,但是我们没有气馁,我们不是懦夫。”
而获得冠军的班级的学生有的写道:“我们班获得了第一,这第一名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喜悦,更多的是感动。我感动于球员们的坚忍不拔、勇往直前,我感动于球员们的同心协力、斗志昂扬……”
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中有德育,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接受人生观、道德观、理想观、生死观、荣辱观等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逐渐完善、成熟、深沉起来,以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传达策略多种多样,但最为关键的是,构思与传达的主体——语文教师这“源头”必须“活水”常流,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索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画图!
(安溪茶业学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