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浅谈《诗经.国风》爱情诗与李商隐爱情诗相异性

更新时间:2024-01-29 点赞:25221 浏览:1101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 《诗经·国风》爱情诗之浑朴自然、天真无邪,李商隐情诗之包孕丰盈、忧愤深广,间千有余年的时间跨度,必定教育论文会在形式和表达
等各上差别:一为民间原始之风谣,一为文人学士雅致之抒情,方面,定然有别。钱钟书先生论情诗传统,谓以古体到近体,
以律诗到词曲,说的正是如此。
词:《诗经·国风》爱情诗;李商隐;爱情诗;

(一)“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与“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诗经·国风》爱情诗中女性的勇敢直白与李商隐爱情诗中女性的纤弱含蓄
《诗经》女子,总是天性般的勇敢、坚强与忠贞,让人读来又是怜惜,又是敬畏。“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我心匪石,转也。我心匪席,卷也”等。她们,是在用的行动宣告着女性的尊严,宣告着无论日后的封建男权社会势力是多么的强大,至少这些女子在最原始单纯的“中春之月,令会男女。时也,奔者不惊。”(《周官》)就开始敢于说“不”,敢于表达的思想了,思想是独立的,最纯粹的。
风诗爱情诗与李商隐爱情诗相比,是产生于奴隶社会中后期,这时候封建的道德礼教成形,地方文化自由进展,感情多为自由奔放;是产生于晚唐,是封建制逐渐完善并且相对鼎盛的时期,义山又属于士大夫阶层,所以在表达感情的时候多少会约束和收敛。闻一多先生在其《诗经讲义》中所说:“诗经的爱情诗都非常坦率,简直是粗野。在态度性质上说,是最冲动的爱情诗,是较初期的。与唐诗宋词体现策略教学论文相去太远了。今天不会如是表情。”

(二)“乐郊乐郊,谁之永号”与“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抒写爱情诗的艺术体现手法由单一走向
前面已经说过,风诗的创作大约是在奴隶制社会的后期,在那个的表达很直白的,的创作群体是无意识的非诗人群体,所以的气质是很质朴和单一的,上复合型可言。但李商隐却不一样,他是复合型气质的诗人——在不同的时期下呈现出不同的个性气质,抑或在同一时期也有着着矛盾个性气质的体。“才性异区,文体繁诡”(《文心雕龙·才性》)导致了《诗歌·国风》的爱情诗和李商隐爱情在艺术手法上、创作意象的选择上语言使用的规范性上都不同的差别,差别体现在两个。
,诗歌的艺术体现手段由原始民歌的单一质朴走向文人士大夫的绚丽
风诗的创作群体在抒写诗歌的时候,受到的限制,其创作的艺术手法是相对单一的,上“赋比兴”的写实手法,另外还有词句和章法的反复和重叠,如“静女其姝”、“静女其娈”(《邶风·静女》)又如“东方之日兮”、“东方之月兮”。(《齐风·东方之日》),风诗的创作的艺术手法比较单

一、具有民歌的写诗特点。

“社会力量变成政治力量,造成唐诗之发达:‘好诗多在盛唐,诗之内容与形式至唐至备,宋诗亦备于唐”。李商隐抒写的爱情诗的独特魅力就他纤细而绵邈的内心世界。以心造境,以境写心,总是大于思维,李商隐诗也就以此展开丰厚而又含蓄的意蕴,既旨趣难求,是很少有诗人出其右的,所谓“义山一生,善作情语”。这一是他略事取情,混合人生阶段、情境下的多重感受,诗作缘起本就模糊,诗之作意自然也就明晰。义山诗意常常歧见纷出,不少便与此有关。
另一诗人内心的复杂苦闷、矛盾困扰影响了诗意的明晓畅达。《燕台诗》、《碧城三首》、《锦瑟》、《无题》等诗歌无不体现出写作方式。以心造境,心绪之纷繁连作诗人自身也理清,则又何来明朗直白的诗境。不过,文似看山喜不平,诗更是如此,曲径通幽只会使它愈发魅力无穷。在这一,风诗的诗歌话语的艺术技艺的体现则显得稚嫩。最常见的是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常常是围绕同一结构繁复咏唱,如《芣苢》、《关雎》、《蒹葭》等,一一举例了。
,诗歌中运用的意象内涵由写实走向丰实
《诗经·风诗》爱情诗也常常运用自然景物抒写,如风雨“风雨凄凄……风雨潇潇……风雨如晦”、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茹藘“东门之墠,茹藘在阪。”、萚“萚兮萚兮,风其漂女。”、荇菜“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等等,但风诗的创作者们很少在这些自然景物中寄予的感情,而多是出于写实的,它们具有偶然性、随意性。
而在李商隐笔下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敏感而纤弱的个性,是他个性的基调。这就使李商隐诗歌选材,亦为纤弱细小之物,如其咏物诗所习咏的蝶、蚕、莺、柳、泪、细雨等,即多具纤柔之特点,那些“先期零落更愁人”“玉盘迸泪伤心数”(《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其二》)的牡丹花冠泣泪好似鲛人,粒粒成珠,此事“鲛人临去,以主人索器,泣而出珠满盘,以与主人”[4]的典故。他莺、柳等纤柔之物,写的还多是寒蝉、流莺、秋柳、残阳,外物悲凉和伤感的;他青春寂寞的女冠,声色事人的歌女,感情也大都倾注在她们悲剧性的身世命运上。这些诗人孤寂飘零的身世之感与眼前之物、之人感应激发的结果。“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而以人观我,则“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秋柳残阳、薄命红颜,都引发诗人的心灵感应。
综上所述,爱情是文学千古不变的主题,诗歌又是文学中最的体现形式,综观《诗经·国风》爱情诗与李商隐笔下的爱情诗,正是在表达爱情本质上达到的性,所以相隔千年之久,却在内容分类和思想情感异代感应;受到、创作者本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也在艺术体现的差别性情感表达的相异之处,并将其放在诗歌进展的长河之中有意识的比较探讨,以而更深刻的感受爱情诗的魅力所在。
文献:
闻一多.闻一多诗经讲义.第33页;第104页.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6册,第120页.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3]此乃姚培谦评《无题·八岁偷照镜》之语,见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第26页.北京:书局.增订重排本。
[4] 冯浩.玉谿生诗笺注.第118页.北京:书局.1998.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