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构建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谐心理环境

更新时间:2024-03-11 点赞:29791 浏览:13449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校园心理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因素。在探究校园心理环境含义、构成、特点的上,将我国艺术院校心理环境特点总结为环境设置、师生联系、学习方式、同学联系、管理方式学生特点等七个,并上探讨构建积极、自由、的校园心理环境的原则及实践措施。
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环境;艺术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088-02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的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心理环境的影响。为了理解和预测人的,将人环境看做依存的因素集合,并试图对环境和人的进展的联系探讨。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勒温(1890—1947),所谓心理环境(mental environment)是指有着于人的头脑里,“对人的心理事件发生实际影响的环境”。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环境概述

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心理环境属于群体心理环境,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校内部形成的独特空间环境和人文氛围,影响个体体心理的环境因素的总和。校园文化因素,还物质环境因素,是校园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的总和。前者指校风学风、师生联系、教育管理、文明等。后者如教室、图书馆、操场、绿化等对学生心理的影响。物理环境是心理环境的载体。心理环境的为人的心理这一动态和应变系统了很好的诠释。
校园心理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主力“场”。,积极、自由、的心理环境为心理健康教育良性的工作平台,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升修养,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大学生对心理环境变化非常敏感。积极、自由、的心理环境对其思想道德品行、人际交往、学习等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积极、自由、的心理环境为教师和行政管理者产生心理影响。以而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二、艺术院校校园心理环境目前状况

相对于其他院校而言,艺术院校的心理环境体现出特点:
(一)教育化、艺术化、个性化相统一的环境设置。精心设计的专业教室既于专业教学和学习,也为学生专业互助和人际沟通的场所。艺术院校设置有展示才艺的公共场所,如汇演中心、美术馆、墙报等,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在艺术教育环境自我成长和价值。,学生们有机会参与校园环境的设置,如雕塑系同学的作品形成校园里亮丽的风景线。
(二)情感性和示范性并存的师生联系。艺术院校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师生联系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如音乐教育个别授课形式,师生联系更接近师徒联系。相对于其他专业,艺术院校的师生接触更频繁,交往更密切。教师还和学生近距离沟通,指导练习,为其示范(演唱、演奏、表演、绘画等)。
(三)独立练习与互助合作兼容的同学联系。艺术院校专业学习是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如独立练习创作和集体汇报演出相。学习方式既给了学生独立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培养独立的个性,又使每个学生都在合作中彼此欣赏,分享经验,交流情感和观念,进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和谐进展。
(四)情感性、性和直觉性的专业学习。艺术教育如音乐、舞蹈和表演等专业以审美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使学生亲身的情感体验,而情感的共鸣。其专业特点决定其学习更富情感性、性和直觉性。
(五)规范化管理和彰显个性并重的管理方式。一,依托教学大纲、奖惩条例各项规章制度,在课程建设、专业教学、学生管理等日趋规范化和科学化。另一,学生追求个性及专业学习个性化要求的特点,在管理中尊重学生的个性。既建章立制,又情感沟通,情法并行。
(六)张扬个性、热情执着的艺术类大学生。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和其他院校的学生有其点,,个性的形成、进展和张扬,心理素质具有特点:
1.积极进取,热情乐观但个人主义倾向显著。艺术院校的学生个性鲜明、思想活跃、个性进展,但自我中心倾向比较显著,对老师的督导、学校管理部门的规章、家长或教师的引导产生反感抵触情绪,组织纪律淡薄。
2.热爱专业,但缺乏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艺术类学生是以小开始学习专业,或以小就有专业兴趣和爱好,体现出很强的专业精神,对专业过于偏重,忽视文化论述课的学习。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是,学生是临近高考才急就章选择学习艺术,喜欢艺术的学生比例相应减少,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和学习。
3.独立意识强,社会活动多,但自制力较弱。艺术专业学生以小就开始学习艺术。和其他专业学习相比,更独立探究和个性创造,学生异地求学,初中高中就独立学习生活。加上常参加演出和比赛,为其独立能力的提高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毕竟是成熟的青年,缺乏生活经验。面对诱惑,辨别能力弱,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三、构建积极、自由、的心理环境

近年来各高校艺术院校越来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使艺术院校教师和学生心灵成长的乐园,必定教育论文要求构建积极、自由、的校园心理环境。

(一)积极、自由、的心理环境的建设原则

1.性原则。要掌握好环境育人的,不单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更要为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2.以人为本原则。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考虑到师生的便捷和个性进展,让师生,尤其是学生参与校园环境的设置中来。
3.整体渗透原则。无论是管理部门、后勤服务部门,还是一线教师、学生都承担着营造心理环境的功能,使其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

4.积极引导原则。张扬积极心理品质,树立自信和自尊,掌握积极健康生活的方式。

5.榜样示范原则。一增强教师的示范性,另一树立先进和榜样,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

(二)构建和谐校园心理环境的实践措施。打造和谐校园心理环境是系统工程,全局统筹规划,提升校园心理环境的整体。
1.悉心创建校园,发挥物理环境的熏陶作用。物质环境是创设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环境的组成,可以。
(1)空间,让每环境因素影响学生进展的资源,让每个墙面“说话”。
(2)实际,建设专业学习规律建筑和设备,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3)专业特点,学生参与到校园环境设置中来。
(4)加强校园的信息化环境建设。如网站、板报、专刊、广播和校刊等。
2.发挥教师的作用,创建良好的人际联系。师生联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艺术院校近乎师徒联系的师生,更教师的功能,发挥对学生心理暗示的作用。
3.精心策划校园例行活动,创造机会体验成功。学校传统开展的例行活动,如校庆、开学与毕业典礼、文化艺术节、运动会、升旗仪式、军训、志愿者公益劳动、环保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均属于动态环境,负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并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建立的激励机制,引导健康生活。对大学生的文明、诚信、乐于助人、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物质或精神奖励,积极引导艺术院校大学生积极健康地生活。
5.建设育人的多种平台,心理健康进展。建立校园网、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开设心理测试和咨询等服务项目,并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常识,建立起育人的平台,多渠道、全方位地学生心理健康进展。
“唯有心灵达到和谐,才能静心,也有深情;才能相守,又有自由。”营造和谐的育人心理环境,挖掘每学生的积极品质,使每学生都掌握积极健康生活的方式,生命的阳光和生活的希望。
文献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763.
苏常青.关于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浅析——云南艺术学院大学生情况调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

1.2(4)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